童年的夏日四挖药
天刚蒙蒙亮就起床,匆匆炒了一锅油盐饭,我和哥哥吃了饭,顺手拿了一个湿毛巾,把剩余的油盐饭盛在湿毛巾里,用力一捏,捏成饭砣,把毛巾再打湿,拧干,把几个饭砣包在一起,放进竹篓里,于是拐了竹篓,塞进一两个蛇皮袋子,扛了一柄挖锄,就顺着弯弯的崎岖的小山路向后山爬去。近处山峦上的药材已经被人挖得差不多了,要想挖到更多的药材,就必须走更远更远的山路,一般要走上二三十里路,到老君山下的狮子冲、黄狮冲、徐家冲、牛坑、仰天窝、棉云洼等深山老林之中去寻找,那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悬崖峭壁众多,一般的挖药人很少去,也很难去,虽然路途遥远,但野生药材多,去一趟,不至于空手而归,多多少少总会有所收获。夏日的早晨多雾,路边的草丛蔓生,露水特别重,一路走过去,往往裤绾全被露水沾湿。一路上,我无所顾忌这些,更无心赏景,低着头、弯着腰,扛着锄头,慢慢地向山顶爬去,也尽力不说话,一门心思想早一点到达既定的目的地。走了两三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来到湖北和河南两三县交界之地的土门岗,太阳还没有出山,山里的雾气依然很多,一波波雾气如潮似浪,一个劲朝上涌,在山脚下、山坡上翻转、腾跃、涌动,放眼望去,一片汪洋,远去的山峦,就像大海之中漂浮的岛屿,在海水之中移动,一会儿露出头儿,一会儿又没有了踪迹。我们于是就静坐在一块大石板上等待着,等待着雾散去,我们好深入到林子里寻找药材。哥哥和几个同去的村民都有些着急,低着头,看看一个劲腾起的雾,一声不吭。好不容易等到太阳从云层里露出头儿,雾慢慢散开,我们已经等不及了,各自扛了锄头,便钻进林子里寻找药材。那个时候的林子远没有现在的林子绸密,树儿也没有现在的树儿长得高大,都是一些矮小的灌木丛,人高树大的乔木很少,基本都是以茅草和丝茅草为主,也有一些一人多高的毛楂树、栎树、松树、檀树等,这样的环境最容易生长中药材。人一路寻找,不时可以挖到一堆堆的苍术、射干、柴胡、紫草、黄精、门冬、麦冬、白芨、沙参等,但我最喜欢挖的药材还是桔梗。桔梗这种药材,喜阴、喜湿,一般长在土壤肥沃、比较潮湿的地方,悬崖上、悬崖下,生长桔梗的概率比较大。我挖药不太规矩,喜欢到处乱跑,不太讲究质量,只是一味追求数量。从山坡上一直朝下寻找,突然发现对面山谷里有几道瀑布,自我料定那个地方一定有桔梗苗生长,于是,独自一个人进入到深谷之中,然后沿着那条有瀑布的沟谷向上攀爬,到了一级瀑布下,果然看见许多紫色的桔梗花,一丛丛的,就生长在瀑布中间的石头缝里,我情不自禁、喜出望外,于是依附着藤蔓向上继续攀爬,一步一步都格外小心翼翼,爬到悬崖中间位置,蹲下身,挖了半个小时,终于挖到了一篓子大大小小的桔梗。两个小时之后,我已经挖了好几篓桔梗,此时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于是喊来几个哥哥,同去的村民闻讯都赶了过来,哥哥埋怨说:“这里有这么多的桔梗苗,怎么不早点说!”我笑了笑,没有回答哥哥的话,只是继续和他们一起挖了起来。时间差不多的时候,我们才静下来休息一会儿,掏出各自带来的冷饭砣,就狼吞虎咽嚼了起来,冷饭有些发酸,由于肚子实在太饿,顾不了这些,吃得也同样津津有味。那一次,我,我的几个哥哥,和我们同去的几个村民,都是收获满满的,我挖了两大蛇皮袋子药材,背不动,还分担给几个哥哥,下山的时候,锄头两边,一头吊着个张满药材的蛇皮袋子,一边走,那蛇皮袋子便左右摆动,感觉很吃力,但依然还是咬紧牙关,拖着疲惫的双腿,向山下的村庄一步步艰难地迈进……回到家里,已近黄昏,几袋子挖回的药材倒在堂屋当中,一大堆,母亲也高兴得不得了,声音有些发抖,连忙给我们烧火做饭。吃完饭,一家人就围在一起,刨的刨、剪的剪,开始一个个去皮、去根,整理那些挖回的药材。我几乎从六岁就开始了上山挖药的生涯,从六岁到十六岁的十年间,几乎每一年夏天,都要进山挖药几十次,虽然不是天天上山,但挖药之旅的确过于频繁,乃至现在,我登高山之时,一般的年轻人,依然赶不上我的脚力。作者简介:刘继智,男,中学高级教师,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已在《小说月报》、《芳草潮》、《小说界》、《金山》、《湖北日报》、《中国人口报》、《中国劳动保障报》、《美丽乡村》、《中学生》、《陕西文学界》、《六月》、《荷花淀》、《散文诗》等全国余家报刊发表文学作品1多篇(首),获得“全国青年散文大奖赛”、“黔台杯”、“丁玲杯”、“文心杯”等征文奖60余次,有作品入选《中国散文诗人》、《中国河》、《玄坛村调查》等多种文集。宣化店 赞赏作者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gcjg/5291.html
- 上一篇文章: 韩国釜山济州游韩国美食不只是泡菜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