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经上
《山海经》简介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最有代表性的神话寓言故事有,夸父逐日、女娲补天、精卫填海、鲧禹治水等。具体成书年代及作者不详。 《山海经》全书现存18篇,据说原共22篇约字。共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藏山经》主要记载山川地理,动植物和矿物等的分布情况;《海经》中的《海外经》主要记载海外各国的奇异风貌;《海内经》主要记载海内的神奇事物;《荒经》主要记载了与黄帝、女娲和大禹等有关的许多重要神话资料。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对古代历史、地理、文化、中外交通、民俗、神话等研究,均有价值参考。 《山海经》奇书 《山海经》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之一。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山海经》为述图之书。 刘锡城在《全像山海经图比较》(1)序言中指出:“东晋诗人陶渊明的“流观山海图”(《读山海经13首》)、学者郭璞的“图亦作牛形”和“在畏兽画中”的记载和论述,说明早在多年前的战国时代,曾有“山海图”流行于世。而且据说《海经》部分是图在先、文后出,因而“以图叙事”的叙事方式,至少在战国时代就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马昌仪(2)也认为:“《山海经》的母本可能有图,它(或其中一些主要部分)是一部据图为文(先有图后有文)的书,古图佚失了,文字却流传了下来,这就是我们所见到的《山海经》。”刘宗迪(3)写道:“《海经》的荒诞色彩和神话色彩,与这本书的特殊来历息息相关,这本书的来历在古代典籍中是独一无二的,简单地讲,这本书是述图之作,也就是说,我们今天看到的《海经》,先有图,后有书,书中的内容是对一幅图画中内容的写照。《山海经》中的文字多静态的刻画,而少动态的叙述,多记空间方位,而少间时间进程,其述图特点可谓一目了然,其实,前人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最早指出这一点的是宋代学者朱熹,但前人在这一点上都有同一个误解,即认为整部《山海经》包括《山经》都是有述图的。实际上,像《山经》那样包罗万象的博物学知识是不可能在图中画出来的,更何况其中还记载了很多动物的声音、习性等等。这些内容又如何能用图画表现出来呢?除非古时候已经有了现在这样的多媒体技术。不过,《海经》所凭借的图画早就佚失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山海经》中都有插图,怪怪奇奇,琳琅满目,那只是后人根据书中的内容想象增补的,与我说的古图完全不是一回事”。 第二,《山海经》保留了大量远古时期的史料。 《山海经》历来被大多数人认为“荒诞不经”。连敢于打破《尚书》束缚,将中国上古史推至炎黄二帝的史学家司马迁都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形成这种看法的原因似乎与《山海经》由图到文字的成书过程有关。例如《海外东经》记载“工虫在其北,各有两首。一曰在君子国北”。根据《山海经》先有图后有书的成书过程推测,《山海经图》上在君子国的北方画有一个彩虹的“虹”字,表示该地经常见到彩虹。当时的图像文字应该类似甲骨文的虹字,是彩虹的图像,两端有首(见熊国英著《图示古汉字》)。而后来古人根据《山海经图》著《山海经》时,时间已经过了几百年,而著者并不见得一定是文字学家,这时彩虹的虹字已经成为“工虫”的样子,因此将彩虹描述为工虫,并望文生义将其描述为“各有两首”,使后人无法知道到底叙述的是天边的彩虹呢,还是描写一只有两个头的怪物。所以就连司马迁也说“余不敢言之也”。 第三,《山海经》与东方夷族有关。 金荣权(4)在“帝俊及其神系考略”一文中指出:“帝俊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谜一般的神性人物,他的事迹既不为正史所载,也不为诸子所传,只见于《山海经》之中,尤其集中反映在“大荒”、“海内”两经之中。究其神系渊源与脉略,显不属于炎帝世系,也不隶属于黄帝世系,是与炎、黄两大神系并存的第三神系”。“关于帝俊在中国古代诸神中的地位,今天众说纷纭,然一般认为帝俊当是上古时代东方民族的祖先神,这种看法是一致的,因为《山海经》记载的帝俊活动地及其子孙之国大多在东方”。 徐旭生(5)说:“帝俊这个人物,在《山海经》里面,可以说是第一显赫的了。里面载他的事,多至十六(在《经》里面只有帝颛顼多至十七事,可是他与九嫔葬处一事三见,那只剩下十五事。此外黄帝十事,炎帝四事,帝喾三事,帝尧二事,帝舜九见八事,帝丹朱二事,帝江一事,帝鸿一事。其余的人没有帝称)”。通过这十六项的帝俊故事可以看出,第一,他东西南北,无所不至;第二,古代重要的大发明,差不多全出于他的子孙;第三,包括姬姓、姜姓、姚姓在内许多氏族都是由他分出;第四,太阳是他的儿子,月亮是他的女儿,在他之下有“人面、犬耳、兽身,珥两青蛇,名曰奢(she)比尸”的神人和“五采之鸟”的“下友”。 第四,《山海经》有两部分组成。 顾颉刚(8)认为:“《山海经》则至今流传,其中《山经》和《海经》各成一体;《海经》又可分为两组,一组为《海外四经》与《海内四经》,一组为《大荒四经》与《海内经》。这两组的记载是大略相同的,它们共就一种图画作为说明书。所以可以说是一件东西的两种记载”。现代研究同意这一观点,王宁在“《山海经》的分篇问题”中说“《大荒四经》其实就是另一个版本的《海外四经》”。因此,在考证《山海经》地望时,《大荒东经》和《海外东经》可以相互印证。 第五,《山海经》地理描写的顺序与现实的顺序不同。 《山海经》的顺序是南、西、北、东,这可能与古人“天南地北”的习俗有关。也就是说,古《山海经图》与现在的地理图在方位上不同。以《海外东经》的汤谷地望为例:“黑齿国在其北,为人黑,食稻啖蛇,一赤一青,在其旁。一曰在竖亥北,为人黑首,食稻使蛇,其一蛇赤”。郝懿行云:「黑下当脱齿字。王逸注楚词招魂云:『黑齿,齿牙尽黑。』高诱注淮南坠形训云:『其人黑齿,食稻啖蛇,在汤谷上。』是古本有齿字之证。“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上述记录明确说明《山海经图》中,黑齿国在图的上方(南方),而汤谷在黑齿国的下方(北方)。这为《山海经》地望考证提供了方向上的坐标。 《山海经》全文介绍 《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古代著作,包含历史、地理、民族、神话、宗教、生物、水利、矿产、医学等诸方面。 《山海经》的性质,历代说法不尽相同。《汉书·艺文志》把它列入形法类,东汉班固则列入术数类,而刘秀歆则认为《山海经》是一部地理博物著作。西晋郭璞很推崇《山海经》,认为它是一部可信的地理文献。至明代,胡应麟认为《山海经》为“古今语怪之祖”,始将该书列入“语怪”之书。 清《四库全书》也把此书列入小说类。近代鲁迅也认为此书是巫觋、方士之书。然而大多数论者认为《山海经》是一部早期有价值的地理著作,其中尤以《五藏山经》地理价值最高。 历代对《山海经》的地学价值的认识经历着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从治卞入手治河,临行,明帝赠送给他的参考书中就有《山海经》。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书。明清时代是《山海经》地学价值被贬时期,被说成“多杂以神怪”、“道里山川难考据”。至近代,顾颉刚作《五藏山经试探》,发表了许多极为精辟的见解,使人们重新认识《山海经》的科学价值。其后,谭其骧又作《“山经”河水下游及其支流考》,利用《山海经》中丰富的河道资料,将《北山经》中注入河水下游的支流一条一条梳理,并加以排比,考证出一条最古的黄河故道。此文的发表,进一步确立了《山海经》尤其是《五藏山经》在地理学上的科学地位。 《山海经》的作者与成书年代,众说纷纭。东汉刘秀《上山海经表》中,主张该书出于唐虞之际,系禹、益所作。以后《尔雅》、《论衡》、《吴越春秋》皆从其说。此说比现最早,流传时间也长。然而,北魏郦道先作《水经注》时已发现: 《山海经》编书稀绝,书策落次,难以辑缀,后人又加以假合,与原意相差甚远。开始怀疑此书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北齐《颜氏家训·书证篇》又据《山海经》文中有长沙、零陵、桂阳、诸暨等秦汉以后的地名,认为绝非是禹、益所作。《隋书·经籍志》亦云断不作于三代以上。此后随着考古学与弁伪学的发展,禹、益之说日趋被否定。 当代学者较一致认为《山海经》是由几个部分汇集而成,并非出于一人一时之手。但具体看法又不同,有学者认为《山海经》由三大部分组成,其中以《山经》成书年代最早,为战国时作;《海经》为西汉所作; 《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为东汉至魏晋所作。有的学者从《山海经》中《山经》与《禹贡》作比较研究,结论是《山经》所载出川于周秦河汉间最详最合,故作者当是这一地区的人。至于时代当在《禹贡》之后,战国后期。 《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南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共字,占全书的2/3。《海内经》、《海外经》8卷,字。《大荒经》及《大荒海内经》5卷,字。 晋郭璞作注,其后考证注释者有清代毕沅《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 《山海经》中最具有地理价值的部分《五藏山经》,是全书中最为平实雅正,从形式至内容都以叙述各地山川物产为主,尽管也杂有神话,比例不大,无疑是一部早期地理书。 《山海经》记载的山川比早些时代《禹贡》丰富,其记载山岳共字,其篇幅之长,相当《禹贡》导山部分的14倍。《禹贡》所记山岳仅4列,而《山经》则发展成26列。 《山经》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雨上去。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 《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 《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 《山海经》记载众多的原始地理知识,有如南方岩溶洞穴,北方河水季节性变化,不同气候带的地理景观与动植物分布的特点。 《山海经》在物质资源分布的篇幅中,对于矿产的记载尤其详细,提及矿物产地余处,有用矿物达七八十种,并把它们分成金、玉、石、土四类。希腊学者乔菲司蒂斯在公元前—前年所著《石头志》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地质文献,但它记载的矿物仅16种,把这些矿物分成金、石、土三类。而与其同时代或稍晚的《山海经》所记的矿物种类是它的5倍,分类更细。《山海经》还注意到矿物的共生现象,并据其硬度、颜色、光泽、透明度、构造、敲击声、医药性等识别矿物的方法,及详细记述动植物形态、性能和医疗功效,因此《山海经》在矿物学分类上有突出贡献。撰写《中国科学技术史》的英国李约瑟说:“《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 《山海经》在地理学史上占有一定的位置。作者以《中山经》所在地区为世界的中心,四周是《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构成大陆,大陆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陆地和国家,再外还有荒远之地,这就是世界。《山海经》的结尾指出:“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 这在科学发展的今天来看似乎是天真可笑的,但在多年前《山海经》的作者已认为世界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是有极限的,是可以测量出的,这在研究地理学史上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但《山海经》也有其局限性。《山经》记载座山,据考证,其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并能实指方位者,约余座,不及总数1/3。而这余座山分布极不平衡,其中半数属《中山经》,另半分属南、西、东山经。就所记山的方向而言,整个经讲的大方向基本正确。在里距方面,除《中山经》所在的晋南、陕中、豫西、河、渭、伊、洛地区所载较为详细准确外,其他经中里距差别很大,可信度差。《海经》中记了60余个远方异国,但除了天毒、朝鲜等少数名称外,大都以当地人的形状命名,如结胸国、大人国等,显然不是真实国名。至于有关各国的形貌、起居与风俗,亦多传闻之词。《大荒经》中,诡谲荒诞成分更多,有地理价值的内容更少。 (一)先秦古籍 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一般认为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有些学者则认为《山海经》不单是神话,而且是远古地理,包括了一些海外的山川鸟兽。 《山海经》全书十八卷,其中「山经」五卷,「海经」八卷,「大荒经」四卷,「海内经」一卷,共约字。记载了多邦国,山,水道以及邦国山水的地理、风土物产等讯息。其中《山经》所载的大部分是历代巫师、方士和祠官的踏勘记录,经长期传写编纂,多少会有所夸饰,但仍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其中《海外经》介绍了传说中的海外异国,如双头国、三首国、女子国、丈夫国、大人国、小人国等国的风俗习惯,更是奇中有奇,不但使人赏心悦目,而且能使人增长很多知识。 《山海经》的作者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都还未确定。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大约出于周秦人的记载,不可信。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东及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其中许多可能来自口头传说。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山海经笺疏》等。 刘歆(最早可编者):(约前53-前23)西汉末古文经学家、目录学家、天文学家。字子骏,后改名秀,字颖叔。沛(今江苏沛县)人。汉皇族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刘向之子。成帝时为黄门郎。河平中,受诏与其父总校群书,讲六校传记。刘向死后,刘歆复任中垒校尉。哀帝即位,王莽荐举为侍中太史中大夫,迁骑都尉、奉车光禄大夫。继承父业,撰成《七略》,为我国第一部图书分类目录。曾建议为《左传》、《毛诗》、《古文尚书》等古文经设立学官,遭今文博士的反对。因得罪执政大臣,出任河内、五原、涿郡等地太守。王莽新政,累官至京兆尹,封红休侯、国师。地皇末(23),谋诛王莽,事泄自杀。明人辑有《刘子骏集》。刘歆上《山海经》表,约在汉哀帝建平年间(前6~前5)。 《山海经》的内容 《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地理书。它主要记述古代地理、物产、神话、巫术、宗教等,也包括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4篇、大荒经4篇、海内经1篇。《汉书·艺文志》作13篇,未把大荒经和海内经计算在内。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每组的组织结构,自具首尾,前后贯串,有纲有目。五藏山经的一组,依南、西、北、东、中的方位次序分篇,每篇又分若干节,前一节和后一节又用有关联的语句相承接,使篇节间的关系表现的非常清楚。 该书按照地区不按时间把这些事物一一记录。所记事物大部分由南开始,然后向西,在向北,最后到达大陆(九州)中部。九州四围被东海、西海、南海、北海所包围。古代中国也一直把《山海经》作历史看待,是中国各代史家的必备参考书,由于该书成书年代久远,连司马迁写《史记》时也认为:“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馀不敢言之也。” 《山海经》目录 山经 第一卷《南山经》第二卷《西山经》第三卷《北山经》第四卷《东山经》第五卷《中山经》 海经 第一卷《海外南经》第二卷《海外西经》第三卷《海外北经》第四卷《海外东经》第五卷《海内南经》第六卷《海内西经》第七卷《海内北经》第八卷《海内东经》第九卷《大荒东经》第十 卷 《大荒南经》第十一卷《大荒西经》第十二卷《大荒北经》第十三卷《海内经》大禹 《山海经》具有多方面的价值 1.对历史,民俗,科学等的作用 正如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指出的那样:“《五藏山经》在《山海经》全书各部分中最为平实雅正,尽管免不了杂有一些传闻、神话,基本上是一部反映当时真实知识的地理书。”据谭先生研究,《山经》共写了四百四十七座山,这些山中,见于汉晋以来记载,可以指系确切的约为一百四十座,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其中对晋南、陕中、豫西地区记述得最详细正确。这应该是研究我国古代地理的宝贵资料。而《山经》在记述时,往往以山为纲,以首山叙起,依次叙山名、水名、道里、民族、风俗、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又是研究其他学科的宝贵材料。在《海经》中,记载了一些诸如结胸民、羽民国、厌火国、贯胸国、不死民、反舌国、三首国、长臂国、三身国、一臂国、奇肱国、丈夫国、巫咸国、女子国、轩辕国、白民国、长股国、一目国、大人国、君子国、无肠国、夸父国、黑齿国、玄股国等奇异的国家和民族,虽然这些国家和民族并非真有,只存在于传说中,但也有一定的地理学和民族学价值。 《山海经》最重要的价值也许在于它保存了大量神话传说,这些神话传说除了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如夸父逐日、鲧、禹治水等之外,还有许多是人们不大熟悉的。如《海外北经》中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在昆仑之北,柔利之东。相柳者,九首人面,蛇身而青。不敢北射,畏共工之台。台在其东。 台四方,隅有一蛇,虎色,首冲南方。”这个禹杀相柳的传说充满了神奇色彩,既可从文学或神话学的角度来研究,也可以从中看出共工、相柳、禹三人之间的关系,由此可见古代民族部落之间的斗争。《山海经》中大量存在的这些神话传说,是今天我们研究原始宗教的难得材料。例如: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在登葆山,群巫所从上下也。(《海外西经》)有灵山,巫咸、巫即、巫盼、巫彭、巫姑、巫真、巫礼、巫抵、巫谢、巫罗十巫从此升降,百药爰在。(《大荒西经》) 在《山海经》的神话中,不仅可以看到巫师的活动,也可以看到古代民族的信仰、崇拜等。在《山海经》中,存在着大量的神奇动物的记载,这些动物主要是鸟、兽、龙、蛇之类,它们往往具有神奇的力量。这些动物很可能就是古人的图腾崇拜。如上文所引的《海外西经》中的文字。“巫咸国在女丑北,右手操青蛇,左手操赤蛇。”蛇可能就是巫咸国的图腾。研究中国古代的宗教信仰,《山海经》是必不可少的参考资料。 《山海经》中的神话传说不仅仅是神话传说,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它又是历史。虽然由于浓厚的神话色彩,其真实性要大打折扣,但是,它们毕竟留下了历史的影子。把几条类似的材料加以比较,有时还是可以看到历史的真实面貌的。例如上文所引《大荒北经》中黄帝战蚩尤的记载,剔除其神话色彩,我们可以从中看到一场古代部落之间的残酷战争。又如《大荒西经》、《海内经》中记载了一个黄帝的谱系: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首、谨耳、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豚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海内经》)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乃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印)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大荒西经》)这个谱系具有传奇色彩,具有神谱的性质,但是,它与《大戴礼记·帝系篇》、《史记·五帝本纪》、皇甫谧《帝王世纪》基本相同。 同时,《山海经》又是一部科技史,它既记载了古代科学家们的创造发明,也有他们的科学实践活动,还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以及已经达到的科学技术水平。例如,关于农业生产,《大荒海内经》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大荒北经》载:“叔均乃为田祖。”关于手工业,《大荒海内经》载:“义均是始为巧亻垂,是始作下民百巧。”关于天文、历法,《大荒海内经》载:“噎鸣生岁有十二。”《大荒西经》载:“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次。”诸如此类的记载不胜枚举。有一些自然现象的记载尤其珍贵,这在其他书中是看不到的,如《海外北经》载:“钟山之神,名曰烛阴。视为昼,暝为夜;吹为冬,呼为夏;不饮、不食、不息、息为风。身长千里。在无{上启下月}之东。其为物,人面,蛇身,赤色,居钟山下。” 现在,许多学者均认为,《山海经》在这里记载的是北极地带半年为昼,半年为夜的极地现象,只不过是古人无法解释这种现象,于是就用神话来解释。这种记载无疑是宝贵的科学资料。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例如《大荒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又如《海外东经》载:“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这两条记载,有人认为前者记载的是太阳黑子活动和北极的极地现象,后者记载的是极地附近的假日现象。此外,从《山海经》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古人对大地的探测活动。《海外东经》载:“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选(万)九千八百步。竖亥右手把算,左手指青丘北。”《中山经》说:“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这些记载,数字未必确实,但已反映出中国古人的探测活动。总而言之,《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的著作,内容无奇不有,无所不包,蕴藏着丰富的地理学、神话学、民俗学、科学史、医学等学科的宝贵资料,细心钻研,深入探讨,就不愁没有新发现。 对文学的影响: 神话乃文学之母。神话与文学的关系,就像《山海经》神话中所见的盘古与日月江海的关系。神话说盘古死后,头化为四岳,眼睛化为日月,脂膏化为江海,毛发化为草木。盘古虽死,而日月江海、人间万物…… 都有盘古的影子。神话转换为其它文学形式以后,虽然往往消失了它本身的神话意义,神话却在做为文学中艺术性的冲击力量而活跃起来。(语见王着《神话与小说》)例如:先秦文学的南北两大代表:《诗经》与《楚辞》,都有古神话的痕迹,尤其是《楚辞》,保存极大量的古神话。《老子》、《庄子》、《准南子》的道家思想也大量吸取古代神话而加以哲理化。《左传》、《史记》、《尚书》,则是吸取神话而加以历史化。《山海经》是古代口传文学的成文纪录,保留中国古神话最多的一部书,影响后世文学非常巨大。例:夸父的神话故事见载于《山海经》,而《准南子》与《列子》书中也都有记载,皆据《山海经》而写就的。其后的《神异经》里那位在东南大荒的巨人朴父,由夸父、博父、朴父的音义来看,此朴父疑亦夸父演化而成的巨人。又据茅盾《中国神话研究ABC》所说:《列子?汤问篇》愚公移山的故事,是由夸父逐日神话演变而成,据「帝命氏二子负山」来看,夸娥极有可能是夸父演化来的。<中山经>姑媱之山的瑶草,是未出嫁而早死的帝女精魂化成的,演化为《庄子》里藐姑射山的绰约神女寓言。其后再化为宋玉<高唐赋>的巫山神女朝云。再化而为杜光庭《仙录书》中的西王母第二十三女瑶姬,再化而为曹雪芹《红楼梦》里的绛珠仙草林黛玉。《山海经》中北海海神变为风神的禺强即是《庄子》寓言的鲲鹏之变的根源。《庄子?应帝篇》“倏忽为浑沌凿七窍”则是来自<北山经>浑沌无面目的天山神灵。庄周梦蝴蝶的寓言则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灵感。屈原<天问>、<招魂>、<九歌>、<离骚>与《山海经》的神话故事多所雷同。 陶渊明的<读山海经诗>是句句源自于《山海经》。浪漫诗人李白具游仙思想的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蜀道难>、<梁甫吟>、<北风行>,甚至<清平调>……皆源于《山海经》神话。李贺诗对《山海经》神话亦多所运用。李商隐更是大量运用《山海经》神话象征、隐喻的个中翘楚。魏晋以降的小说:王宝的《搜神记》所志之怪,几乎是《山海经》神话的脱胎。唐传奇如《柳毅传》脱胎于《山海经》陵鱼(人鱼)的演化。宋名诗人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中的祀歌:「骑龙白云乡、织锦裳的天孙、讴吟下招的巫阳」,都是直接源于<海内西经>的。 元剧《窦娥冤》、明小说《封神演义》、清蒲松龄的《聊斋志异》,莫不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一脉相承。 明吴承恩《西游记》孙悟空、猪八戒……等人、神、兽杂揉的形性是《山海经》变化神话的运用。李汝珍《镜花缘》的奇闻异事、四十一个神话国……则是海内外经远人异国的改写。例:女儿国、毛脸国分别是《山海经》的女子国、毛民国…… 近代戏剧:《牛郎织女》、《白蛇传》、《嫦娥奔月》……莫不取材脱胎于《山海经》神话。 古诗词、小说、戏曲……泛取《山海经》神话题材者所在都是,举不胜举。现代诗文也不乏以《山海经》神话入诗者:杨牧、余光中、郭沬若、覃子豪、吴瀛涛……在诗中,神话往往成为讽喻性的解说主题。 总之,《山海经》神话塑造了不少文学母题,神话与文学几乎是一体的两面,是象征的、想象的、朴野的、是叙事描绘的、是情感的、是富于生命力……的文学形式。《山海经》的古神话,比之于西洋神话,是嫌零碎、简陋。然而虽不是琳琅瑰奇的篇章,但仔细探究,竟是一块一块的璞玉美石,可誉为“中国文学的宝矿”。 《山海经》怪物、神兽名称、简介一览表 注:“囗”指写不出来的字 南山经卷一: 1。狌々:兽,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食之善走 2。鹿蜀:兽,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佩之宜子孙 3。旋龟:兽,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 4。鲑:鱼,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在魼下,其音如留牛,冬死而复生,食之无肿疾 5。类:兽,其状如狸而有髦,自为牝牡,食者不妒 6。犭尃訑:兽,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佩之不畏 7。尚付:鸟,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食之无 8。九尾狐:兽,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 9。灌灌:鸟,其状如鸠,其音若呵,佩之不惑。 10。赤鱬:鱼,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鸯鸳,食之不疥 11。狸力:兽,其状如豚,有距,其音如狗吠,见则其县多土功 12。鴸鸟:鸟,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痹,其名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土 13。长右:兽,其状如禺而四耳,其音如吟,见则郡县大水 14。猾囗:兽,其状如人而彘鬣,穴居而冬蛰,其音如斫木,见则县有大繇 15。彘:兽,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吠犬,是食人 16。患:兽,其状如羊而无口,不可杀也 17。蛊雕:兽,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18。瞿如:鸟,其状如而白首,三足、人面,其鸣自号也 19。虎蛟:鱼,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 20。凤凰:鸟,其状如鸡,五采而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 21。鲭鱼:鱼,其状如鲋而彘毛,其音如豚,见则天下大旱 22。颙:鸟,其状职枭,人而四目而有耳,其鸣自号也,见则天下大旱 南山三次经过依次所见之神:鸟首龙身、龙首鸟身、人面龙身 西山经卷二 1。[左羊右咸]羊:兽,其状如羊而马尾,其脂可以已腊 2。虫渠:鸟,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暴 3。肥囗:蛇,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4。赤鷩:鸟,可以御火 5。葱聋:兽,其状如羊而赤鬣 6。鴖:鸟,其状如翠而赤喙,可以御火 7。鳢鱼:鱼,其状如鳖,其音如羊 8。肥遗:鸟,其状如鹑,黄身而赤喙,食之已疠 9。豪彘:兽,其状如豚而白毛,大如笄而黑端 10。嚣:兽,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 11。橐[上非下巴]:鸟,其状如枭,人面而一足,冬见夏蛰,服之不畏雷 12。溪边:兽,其状如狗,席其皮者不蛊 13。栎:鸟,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食之已瘿 14。犭婴如:兽,其状如鹿而白尾,马足人手而四角 15。数斯:鸟,其状如鸱而人足,名曰数斯,食之已瘿 16。[上敏下牛]:兽,其状如牛,而苍黑大目 17。鹦鹉:鸟,状如鸮,青羽赤喙,人舌能言 18。鸓:鸟,其状如鹊,赤黑而两四足,可以御火 19。鸾鸟:鸟,其状如翟而五采文,见则天下安宁 20。朱厌:兽,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见则大兵 21。白豪:其状如蜂,大如鸳鸯,:兽 22。多罗罗:鸟,是食人 23。蛮蛮:兽,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吠犬,其状如凫,而一翼一日,相得乃飞,见则天下大水 24。钦丕:鸟,化为大鹗,其状如雕而墨文曰首,赤喙而虎爪,其音如晨鹄,见则有大兵 25。鼓:神,兽后变鸟,其状如人面而龙身,亦化为鵕鸟,其状如鸱,赤足而直喙,黄文而白首,其音如鹄,见即其邑大旱 26。文鳐鱼:鱼,状如鲤里,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常行西海,游于东海,以夜飞。其音如鸾鸡,其味酸甘,食之已狂,见则天下大穰 27。招司:神,其状马身而人面,虎文而鸟翼,徇于四海,其音如榴 28。天神一:神,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29。陆吾:神,其神状虎身而九尾,人面而虎爪;是神也 30。土蝼:兽,其状如羊而四角,是食人 31。钦原:鸟,其状如蜂,大如鸳鸯,蠚鸟兽则死,蠚木则枯 32。鹑鸟:鸟,是司帝之百服 33。[左鱼右骨]鱼:鱼,其状如蛇而四足,是食鱼 34。天神二:其神状如人而豹尾 35。西王母:神,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 36。狡:兽,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音如吠犬,见则其国大穰 37。胜遇:鸟,其状如翟而赤,其音如录,见则其国大水 38。白帝少昊:神 39。狰:兽,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 40。毕文:鸟,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其鸣自叫也,见则其邑有譌火 41。天狗:兽其状如狸而白首,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42。彳敖彳因:兽,其状如牛,白身四角,其豪如披蓑,是食有 43。鸱:鸟,一首而三身,其状如乐 44。耆童:神,其音常如钟磬 45。帝江:神,基状如黄囊,赤如丹水,六足四翼,浑敦无而目,是识歌舞 46。红光:神 47。讠雚:兽,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其音如{大集}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瘅 48。鵸余:鸟,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三首六尾而善笑,服之使人不厌,是自为牝牡,食之不疽,又可以御凶 49。当扈:鸟,其状如雉,以其髯飞,食之不眴目 50。白狼、白虎、白鹿:兽 51。白雉、白翟、鸮:鸟 52。光鬼:神,其状人面兽身,一足一手,其音如钦 53。冉遗之鱼:鱼,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观耳,食之使人不眯,可以御凶 54。交:兽,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是食虎豹,可以御兵 55。穷奇:兽,其状如牛,猬毛,音如獆狗,是食人 56。嬴鱼:鱼,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大水 57。鳋鱼:鱼,其状如囗鱼,动则其邑有大兵 58。[上如下鱼]魮之鱼:鱼,其状如覆铫,鸟首而鱼翼,音如磬石之声,是生珠玉 59。孰湖:兽,其状马身而鸟翼,入面蛇尾,是好举人 60。囗:鸟,其状如鸮而人面,蜼身犬尾,其名自号也,见则其邑大旱 经过西山之见神,人面马身(十神),人面牛身(七神)、人面龙身、羊身人面 北山经卷三 1。滑鱼:鱼,其状如鱓,赤背,其音如梧,食之已疣 2。水马:兽,其状如马,文臂牛尾,其音如呼 3。雚疏:兽,其状如马,一角有错,可以辟火 4。囗鱼: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5。何罗之鱼:鱼,一首而十身,其音如吠犬,食之已痈 6。孟槐:兽,其状如貆而赤毫,其音如榴榴,可以御凶 7。习々之鱼:鱼,其状如鹊而十翼,鳞皆在羽端,其音如鹊,可以御火,食之不瘅 8。[左鹿右霝]羊:兽 9。蕃:鸟 10。橐驼:兽 11。窝:鸟,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12。耳鼠:兽,其状如鼠,而菟首麋身,其音如獆犬,以其尾飞,食之不采,又可以御百毒 13。孟极:兽,其状如豹,而文题白身,是善伏,其鸣自呼 14。幽鴳:兽,其状如禺而文身,善笑,见人则卧,其鸣自呼 15。足訾:兽,其状如禺而有鬣,牛尾、文臂、马虒,见人则呼,其鸣自呼 16。:鸟,群居而朋飞,其毛如雌雉,其鸣自呼,食之已风 17。诸犍:兽,其状如豹而长尾,人首而牛耳,一目,善吒,行则衔其尾 18。白鵺:鸟,其状如雉,而文首、白翼、黄足,食之已嗌痛,可以已痸 19。那父:兽,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詨 20。竦斯:鸟,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其鸣自呼也 21。旄牛:兽,基状如牛,而四节生毛 22。长蛇:蛇,其毛如彘豪,其音如鼓柝 23。柝鸠、尸鸠:鸟 24。赤鲑:鱼 25。窥窳:兽,其状如牛,而赤身、人面、马足,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26。市々之鱼:鱼,食之杀人 27。巢鱼:鱼,其状如鲤而鸡足,食之已疣 28。山魈:兽,其状如犬而人面,善投,见人则笑,其行如风,见则天下大风 29。诸怀:兽,其状如牛,而四角、人、耳、彘耳,基音如鸣雁,是食人 30。鮨鱼:鱼,鱼身而犬首,其音如婴儿,食之已狂 31。肥遗:与某种鸟同名,这次是蛇,一首两身,见则其国大旱 32。狕:兽,其状如豹而文首, 33。闾麋:兽 34。鮆鱼:鱼,其状如囗而赤麟,其音如叱,食之不骄 35。孛马:兽,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36。狍鸮:兽,其状如羊身人面,其目在腋下,虎齿人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37。独囗:兽,其状如虎,而白身犬首,马尾彘鬣 38。[左冒右鸟]:鸟,其状如乌,人面,宵飞而昼伏,食之已曷 39。居暨:兽,其状如囗而赤毛,其音如豚 40。嚣:与某种兽同名,这次是鸟,其状如夸父,四翼、一目、犬尾,其音如鹊,食之已腹痛,可以止衕 41。[左马右军]:兽,其状如囗羊而四角,马尾而有距,善还,其名自詨 42。囗:鸟,其状台鹊,白身、赤尾、六足,是善惊,其鸣自詨 43。人鱼:鱼,其状如[左鱼右帝]鱼,四足,其音如婴儿,食之无痴疾 44。天马:兽,其状如白犬而黑头,见人则飞,其鸣自詨(== ) 45。鶌鶋:其状如乌,首白而身青、足黄,其名自詨,食之不饥,可以已寓 46。飞鼠:兽,其状如兔而鼠首,以其背飞 47。领胡:兽,其状如牛而尾,其颈囗,其状如句瞿,其鸣自詨,食之已狂 48。象蛇:鸟,其状如赤雉,而五采以文,是自为牝牡,其名自詨 49。臽父之鱼:鱼,其状如鲋鱼,鱼首而彘身,食之已呕 50。酸与:鸟,其状如蛇,而四翼、六目、六足,其鸣自詨,见则其邑有恐 51。鸪[左上羽左下白右鸟]:鸟,其状如乌而白文,食之不灂 52。黄鸟:鸟,其状如枭白首,其鸣自詨,食之不妒 53。精卫:鸟,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54。东々:兽,其状如羊,一角一目,目在耳后,其鸣自詨 55。橐囗:兽 56。鹠:鸟 57。师鱼:鱼,食之杀人 58。獂:兽,其状如牛而三足,其鸣自詨 59。罴:兽,其状如麋,其川在尾上 60。蒲夷之鱼:鱼 61。朋蛇:蛇,赤首白身,其音如牛,见则其邑大旱 三次经过北山依次所见之神:人面蛇身、马身人面(二十神)、彘身人面(十四神)、彘身而八足蛇尾(十神) 东山经卷四 1。鳙鳙之鱼:鱼,其状如梨牛,其音如彘鸣 2。从从:兽,其状如犬,六足,其鸣自詨 3。(此虫)鼠:其状如鸡而鼠毛,见则其邑大旱 4。箴鱼:鱼,其状如囗,其喙如箴,食之无疫疾 5。鳡鱼:鱼 6。予予之鱼:鱼 7。无名兽:兽,其状如夸父而彘毛,其音如呼,见则天下大水 8。[左虫右庸]:鱼,其状如黄蛇,鱼翼,出入有光,见则其邑大旱 9。狪々:兽,其状如豚而有珠,其鸣自詨 10。軨々:兽,其状如牛而虎文,其音如钦,其鸣自詨,见则天下大水 11。珠鳖鱼:鱼,其状如囗而有目,六足有珠,其味酸甘,食之无疠 12。犰狳:兽,其状如菟而鸟类喙,鸱目蛇尾,见人则眠,其鸣自詨,见则螽蝗为败 13。朱獳:兽,其状如狐而鱼翼,其鸣自詨,见则其国有恐 14。囗鹕:鸟,其状如鸳鸯而人足,其鸣自詨,见则其国多土功 15。獙々:兽,其状如狐而有翼,其音如鸿雁,见则天下大旱 16。蠪侄:兽,其状如狐,而九尾、九首、虎爪,其音如婴儿,是食人 17。峳々:兽,其状如马,而羊目、四角、牛尾,其音如獆狗,见则其国多狡客 18。絜钅句:鸟,其状如凫而鼠尾,善登木,见则其国多疫 19。囗胡:兽,其状如麋而鱼目,其鸣自詨 20。寐鱼:鱼 21。囗鲔:鱼 22。鮯々之鱼:鱼,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其名自詨 23。精精:兽,其状如牛而马尾,其鸣自詨 24。猲狙:其状如狼,赤首鼠目,其音如豚,是食人 25。鬿誉:鸟,其状如鸡而白首,鼠足而虎爪,亦食人 26。鱃鱼:鱼,其状如鲤而大首,食者不疣 27。茈鱼:鱼,其状如鲋,一首而十身,其臭如蘪芜食之不费 28。薄鱼:鱼,其状如鳣鱼而一目,其音如欧,见则天下大旱 29。当康:兽,其状如豚而有牙,其鸣自詨,见则? 南山经第一 鹊山招摇山 南山经①之首,曰鹊山②。其首曰招摇之山③,临于西海④之上,多桂⑤,多金玉。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⑥,其名曰祝余⑦,食之不饥。有木焉,其状如榖⑧而黑理⑨,其华四照,其名曰迷榖⑩,佩之不迷。 有兽焉,其状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丽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无瘕疾。 ①、经:经典或某些专门性的著作。一说指经历;一说为衍文。 ②、鹊山:山系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南岭山脉;一说可能是今广西漓江上游的猫儿山。 ③、招摇之山:即招摇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广东连县北湘粤界上的方山;一说可能是今广西的十万大山。 ④、西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西桂林附近古时的水泽;一说指北部湾。 ⑤、桂:桂花树,又叫木犀,花有特殊香气。 ⑥、华:同“花”。 ⑦、祝余:植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山韭菜,一说指天门冬。 ⑧、榖(ɡòu):树名,即构树,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开淡绿色花。 ⑨、理:纹理。 ⑩、迷榖:传说中的一种植物。一说即榖树;一说特指雌性榖树。 禺:兽名,猴属,似猕猴而较大,赤目,长尾。 狌狌(xīnɡxīnɡ):即猩猩,哺乳动物,比猴子大,两臂长,全身有赤褐色长毛。 丽(jǐ)之水:即丽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东的连江;一说指漓江;一说指位于今广西的钦江。 海:一说指西海;一说指南海,位于中国南部的某一海域。 育沛:所指待考。一说指琥珀或琥珀类的东西;一说指玳瑁(dàimào),一种外形像龟的爬行动物,生活在海洋中。 瘕(jiǎ):病名,指由寄生虫引起的腹内结块。 南山经中的首列山系叫做鹊山。鹊山的首座山叫做招摇山,它濒临西海上端。山上生长的树种多为桂树,并且蕴涵有大量的金矿和玉石。山中生长有一种草,形状很像韭菜,开着一种青色的小花。这种草名叫祝余 ,人吃了这种草就没有饥饿感了。山上生长着一种树木,形状很像构树一样,木纹是黑色的,它开出的花叶光芒四照。这种树林名叫迷榖。人将这种花叶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迷路。山上还有一种野兽,长相很像猕猴 ,但长着一双白色的耳朵。它时而爬行,时而像人一样站立行走,这种野兽名叫狌狌,人若吃了这种野兽就会变得非常健走。山下的一条丽水向西流入大海。丽水盛产一种名叫育沛的东西,若将这种贝壳佩带在身 上可以防止由寄生虫引起的疾病。 堂庭山 又东三百里,曰堂庭之山①,多棪②木,多白猿,多水玉③,多黄金。 ①、堂庭之山:即堂庭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湖南境内;一说可能指今广西的六万大山。 ②、棪(yǎn):果木名,果实似苹果,红色。一说指野海棠。 ③、水玉:水晶。 沿着鹊山、招摇山往东走三百里有座山,名叫堂庭山。这里有很多棪木,很多白猿,很多水玉,也有很多黄金。 猿翼山 又东三百八十里,曰猿翼之山①,其中多怪兽,水多怪鱼,多白玉,多蝮虫②,多怪蛇,多怪木,不可以上。 ①、猿翼之山:即猿翼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是位于今广东的云开大山;一说应在今湖南境内。 ②、蝮虫:即蝮蛇,一种毒蛇。 堂庭山再往东行三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猿翼山。据说山上有很多怪兽出没,水潭里有很多奇怪的鱼,还有很多白色玉石、蝮蛇、怪状的蛇和怪状的树木。人无法攀登上去。 杻阳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杻阳之山①,其阳多赤金,其阴多白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首,其文②如虎而赤尾,其音如谣③,其名曰鹿蜀④,佩之⑤宜子孙。怪水⑥出焉,而东流注于宪翼之水⑦。其中多玄⑧龟,其 状如龟而鸟首虺⑨尾,其名曰旋龟⑩,其音如判木,佩之不聋,可以为底。 ①、杻(niǔ)阳之山:即杻阳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东连县北的方山;一说可能指今广东的鼎湖山。 ②、文:通“纹”,指花纹。 ③、谣:歌谣,歌曲。这里指像唱歌一样。 ④、鹿蜀:动物名,一说指斑马;一说是鹿的一种。 ⑤、佩之:这里指佩带鹿蜀的皮毛。 ⑥、怪水:一说指形状较为怪异的河流;一说指位于今广东的北江及其支流连江;一说可能指位于今广东的西江。 ⑦、宪翼之水:即宪翼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⑧、玄:黑色。 ⑨、虺(huǐ):一种毒蛇。 ⑩、旋龟:龟名,一说指大头龟,头较大,呈三角形,颌部如鹰嘴。 判木:劈开木头。 为:治疗。 底:同“胝”,指手脚上的老茧。 从猿翼山再往东走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杻阳山。山的南坡蕴藏赤金,山的北坡有许多白金。山中有一种兽,外形像马,脑袋白色,身上有像老虎一样的斑纹,红色的尾巴,发出的声音像人唱歌一样,它的名字 叫鹿蜀,佩带它的皮毛能使子孙发达。有一条怪水发源于杻阳山,向东流入宪翼水。水中有很多黑色的龟,形状与乌龟相似,却长着鸟一样的头,蛇一样的尾巴,它的名字叫旋龟,发出的声音像劈开木头一样,把 它佩带在身上就不会耳聋,还可以用来治疗手脚上的老茧。 柢山 又东三百里,曰柢山①,多水,无草木。有鱼焉,其状如牛,陵居,蛇尾,有翼,其羽②在鱼去③下,其音如留牛④,其名曰鱼坴⑤,冬死⑥而夏生,食之无肿⑦疾。 ①、柢(dǐ)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广东境内的大罗山。 ②、羽:鸟虫的翅膀。 ③、鱼去(qū):鱼胁。 ④、留牛:所指待考。一说指瘤牛,颈项上有突起,鸣声较大;一说即犁牛。 ⑤、鱼坴(lù):鱼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穿山甲。 ⑥、冬死:指冬眠。 ⑦、肿:毒疮。 杻阳山再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柢山。山上有很多水流、水洼,长年不生草木。水洼中生长有一种鱼,身形像牛,生活在深山谷的水中,长有蛇一样的尾巴,还长有一对翅膀,羽毛生在两胁的下边,它鸣叫的声 音像犁牛哞哞叫一样。这种鱼名叫鱼坴。它喜欢在冬季蛰伏,而在夏季到来时才出来活动。人如果吃了这种鱼就可以防治痈疽疾痛。 亶爰山 又东四百里,曰亶爰之山①,多水,无草木,不可以上。有兽焉,其状如狸②而有髦③,其名曰类④,自为牝牡⑤,食者不妒。 ①、亶爰(dǎnyuán)之山:即亶爰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东南雄市境内;一说可能是今广东新丰县的九连山。 ②、狸:哺乳动物,又叫山猫,毛棕黄色,有黑色斑纹。 ③、髦:头发。 ④、类:动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大灵猫,身上有香囊。 ⑤、牝牡:雌性和雄性。 再往东四百里有座山,名叫亶爰山。山上水很多,但却不生长草木。这座山十分险峻,是无法登上去的。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野猫,但头上长有头发。这种野兽名叫类,一身同具雌雄两性。人要是吃了它的肉 ,就不会妒忌人。 基山 又东三百里,曰基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怪木。有兽焉,其状如羊,九尾四耳,其目在背,其名曰猼讠也②,佩之③不畏。有鸟焉,其状如鸡而三首、六目、六足、三翼,其名曰,食之无卧④。 ①、基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东境内。 ②、猼讠也(bótuó):传说中的一种兽。 ③、佩之:这里指佩带猼讠也的皮毛。 ④、无卧:不思睡眠。 再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叫基山。山的南坡有许多玉石,山的北坡生长有很多奇形怪状的树木。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羊,但长着九条尾巴和四只耳朵,而眼睛却长在后背上。这种野兽名叫猼讠也。如果披着它的皮 就可以不怕任何东西。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鸡,但却长着三个头、六只眼、六只脚和三只翅膀。这种鸟名叫尚鸟付鸟。谁要吃了这种鸟的肉,就不思睡眠。 青丘山 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②。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③,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④。有鸟焉,其状如鸠⑤,其音若呵⑥,名曰灌灌⑦,佩之⑧不惑。英水⑨出焉,南流注于即 翼之泽⑩。其中多赤鱼需,其状如鱼而人面,其音如鸳鸯,食之不疥。 ①、青丘之山:即青丘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青雘(huò):青色的可作颜料的矿物。 ③、状如狐而九尾:像有九条尾巴的狐狸。 ④、蛊:毒热恶气。 ⑤、鸠:鸟名,外形与鸽子相似,常见的有斑鸠。 ⑥、呵:大声斥责。 ⑦、灌灌:鸟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鹳。 ⑧、佩之:指佩带灌灌的羽毛。 ⑨、英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⑩、即翼之泽:指即翼泽,也就是即翼山中的湖泽。 鱼需(rú):传说中的一种鱼。一说即儒艮,生活在海中或河口,体长15~28米,前肢呈鳍状,后肢退化。人们又称它为人鱼。 疥:疥疮。 再往东三百里有座山,名叫青丘山。山的南坡也有丰富的玉石,山的北坡有许多青色可作颜料的矿物。山上生长着一种野兽,身形似狐但却长着九只尾巴,叫声似婴儿啼哭一般,能吃人,但若人吃了它的肉便可以 避邪防妖。山上还生长着一种鸟,形状像鸠,但鸣叫声就像人吵架似的,名叫灌灌。人若带着它,也可以避邪防妖。这座山中有一条名叫英水的水流流出,向南流入即翼泽。英水中有很多赤鱼需。这是一种形体似 鱼、而脸似人的人鱼。它叫出的声音像鸳鸯啼叫一般。人若吃了这种人鱼,便可以不生疥癣。 箕尾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箕尾之山①,其尾踆②于东海,多沙石。汸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淯④,其中多白玉。 ①、箕(jī)尾之山:即箕尾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在今福建东部。 ②、踆(cūn):通“蹲”。 ③、汸(fānɡ)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淯(yù):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闽江。 青丘山再往东三百五十里就是箕尾山,山向东绵延至东海海滨。山上多沙、多石。一条名叫汸的水流从山间流出,向南一直流入淯水,汸水中有很多的白色玉石。 南山一经总括 凡鹊山之首,自招摇之山以至箕尾之山,二千九百五十里。其神①状皆鸟身而龙首。其祠②之礼:毛③用一璋④玉瘗⑤,糈⑥用稌⑦米,一璧,稻米,白菅⑧为席。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毛:用于祭祀的带毛的动物,如猪、牛、羊等。 ④、璋:举行典礼时所用的一种玉器,形状像圭的一半。 ⑤、瘗(yì):埋葬。 ⑥、糈(xǔ):祭神用的精米。 ⑦、稌(tú):粳稻;也指糯稻。 ⑧、菅(jiān):菅茅,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细长而尖,开绿色花。 纵观南山第一大山脉鹊山,它西出招摇山,东至箕尾山,蜿蜒二千九百五十里。这十座山的山神,都长着鸟的身形和龙的脑袋。人们祭祀山神时,将祭祀的牲畜与一块璋、一块玉共葬于地下,祭祀用的精米是糯米 ,供山神用的坐席是用茅草编织的草席。 柜山 南次二经①之首,曰柜山②,西临流黄③,北望诸④,东望长右。英水出焉,西南流注于赤水⑤,其中多白玉,多丹粟⑥。有兽焉,其状如豚⑦,有距⑧,其音如狗吠,其名曰狸力⑨,见⑩则其县多土功。有鸟焉 ,其状如鸱而人手,其音如痺,其名曰朱鸟,其鸣自号也,见则其县多放士。 ①、南次二经:南山经中的第二经。一说此处的“经”应作“山”字。 ②、柜(jǔ)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仙霞岭;一说指今湖南西部某山;一说可能指湖南武陵山脉的张家界山。 ③、流黄:古国名,即流黄酆氏、流黄辛氏。 ④、诸(pí):山名,亦为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赤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⑥、丹粟:即丹砂,又叫朱砂或辰砂,红色或棕红色,是炼汞的主要矿物,也用作颜料或入药。 ⑦、豚(tún):小猪;也泛指猪。 ⑧、距:雄鸡爪后面突出像脚趾的部分。 ⑨、狸力:传说中的一种兽。一说即猪獾,别名沙獾,吻端与猪鼻相似,四肢粗短有力,穴居,有冬眠习性。 ⑩、见(xiàn):同“现”,指出现。 土功:土木工程。 鸱(chī):鸟名,指鹞鹰。种类较多,我国常见的有白尾鹞,是猛禽,生活在水边或沼泽地带。 痺(bēi):鸟名,具体所指待考。 朱鸟(zhū):传说中的一种鸟。 放士:一说指放达之人;一说指被放逐之人。 南山第二山脉的山头,叫柜山。柜山西临流黄国,北边是诸卤比山,东边是长右山。英水发源于此山,它向西南流入赤水。英水中有许多白色的玉石,还有许多的细丹砂。柜山山中有一种野兽,身形像小猪,长着 分开的脚爪,叫声像狗吠。这种野兽名叫狸力。哪里出现这种野兽,哪里的人就遭受繁重的劳役。柜山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鹞鹰,但却长着一双像人手的脚,它发出的声音像痺一样。这种鸟名叫朱鸟。它有这 个名字,是因为它天天发出“朱”的叫声。哪里出现这种鸟,哪里就有很多人被释放。 长右山 长右东南四百五十里,曰长右之山①,无草木,多水。有兽焉,其状如禺而四耳,其名长右②,其音如吟③,见则郡县大水。 ①、长右之山:即长右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湖南雪峰山中段。 ②、长右:兽名,因其生活在长右山,故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猕猴。 ③、吟:呻吟。 柜山再往东南方向四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长右山。山上不生长草木,有很多水。山上有种野兽,它的样子像猕猴而长着四只耳朵,名叫长右。长右发出的叫声像人暗暗的叹息沉吟。哪里出现这种野兽,哪里就会 有洪灾。 尧光山 又东三百四十里,曰尧光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金。有兽焉,其状如人而彘②鬣③,穴居而冬蛰,其名曰猾褢④,其音如斲⑤木,见则县有大繇⑥。 ①、尧光之山:即尧光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湘赣边界的景阳山;一说可能指湘鄂边界的武功山。 ②、彘(zhì):猪。 ③、鬣(liè):兽类颈上的长毛。 ④、猾褢(huái):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貉(hé),一种野兽,毛棕灰色,耳小,嘴尖,昼伏夜出。 ⑤、斲(zhuó):砍,削。 ⑥、繇(yáo):通“徭”,指劳役。 长右山再往东三百四十里有座尧光山。这座山的南坡蕴藏有丰富的玉石矿产,山的北坡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人,但却长着猪鬃,住在洞穴里,冬天要冬眠。这种野兽名叫猾,它发出的叫声 就好像砍削木头的声音。哪里出现这种野兽,哪里就会出现繁重的徭役。 羽山 又东三百五十里,曰羽山①,其下多水,其上多雨,无草木,多蝮虫。 ①、羽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应在今江西境内。 尧光山再往东三百五十里有座羽山。山下多水流、水洼,山上经常下雨,却不生长草木。山上有许多蝮蛇。 瞿父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瞿父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①、瞿父之山:即瞿父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当指今浙江衢州的三衢山。 从羽山再往东三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瞿父山。山上寸草不生,山中有黄金和玉石。 句余山 又东四百里,曰句余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①、句余之山:即句余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一说即四明山。 瞿父山再往东四百里有座山,名叫句余山。山上寸草不生,山中有黄金和玉石。 浮玉山 又东五百里,曰浮玉之山①,北望具区②,东望诸。有兽焉,其状如虎而牛尾,其音如犬吠,其名曰彘③,是食人。苕水④出于其阴,北流注于具区,其中多鱼⑤。 ①、浮玉之山:即浮玉山,山名,即今浙江境内的天目山。 ②、具区:水名,即今浙江和江苏两省间的太湖。 ③、彘(zhì):兽名,一说指野猪;一说疑为华南虎之类。 ④、苕(tiáo)水:即苕溪,在今浙江境内。 ⑤、(zì)鱼:鱼名,即刀鱼,体长约10余厘米,侧扁,银白色。 从句余山再往东走五百里有座山,叫做浮玉山。这座山北边可以眺望到太湖,东边可以眺望到诸卤比水。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虎,但长着一根牛尾。它的叫声像狗吠。它的名字叫彘,是一种吃人的野兽。这座 山的北坡有一条小溪流出,这条小溪名叫苕溪,向北流去,最终流进太湖。苕溪中生长有很多的鱼。 成山 又东五百里,曰成山①,四方而三坛②,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③。水出焉,而南流注于虖勺④,其中多黄金。 ①、成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三坛:指像三个重叠的坛。 ③、青雘(huò):青色的可作颜料的矿物。 ④、虖(hū)勺: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浙江境内的富春江。 浮玉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名叫成山。这座山有四面山坡,且像三层土台重叠堆砌上去的。山顶蕴藏有丰富的黄金和玉石矿产。山脚有很多可作颜料用的青石风化物。山间有条水流出,向南流入虚勺河,据说水 底有许多黄金。 会稽山 又东五百里,曰会稽之山①,四方,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砆石②。勺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湨④。 ①、会(kuài)稽之山:即会稽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 ②、砆(fū)石:一种像玉的石头。 ③、勺水:水名,在会稽山中。 ④、湨(jú):水名,具体所指待考。可能是由勺水等注入后形成的湖沼。 成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山,它就是会稽山。这座山四四方方,山顶上有很多黄金和玉石矿产,山脚下多为砆石(像玉的一种)。山间的勺水,向南流入湨水。 夷山 又东五百里,曰夷山①,无草木,多沙石,湨水出焉,而南流注于列涂②。 ①、夷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境内的括苍山;一说应在今福建境内。 ②、列涂: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从会稽山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夷山。夷山上不生草木,因为都是沙石。有条湨水就从这山间里流出,它向南流入列涂水。 虖勺山 又东四百里,曰虖勺之山①,其上多梓②楠③,其下多荆④杞⑤。滂水⑥出焉,而东流注于海。 ①、虖勺之山:即虖勺山,山名,应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梓:梓树,一种落叶乔木,叶子卵形,开淡黄色花。 ③、楠:楠木,常绿乔木,是一种贵重的建筑材料。 ④、荆:落叶灌木,枝条可用来编筐、篮等。 ⑤、杞:指枸(ɡǒu)杞,一种落叶灌木,果实红色,可入药。 ⑥、滂水:水名,即瓯(ōu)江,是今浙江的第二大河。 再往东四百里是虖勺山。山上有许多梓树、楠树,山下长满荆束、枸杞。滂水从这山里往东流最后流入大海。 区吴山 又东五百里,曰区吴之山①,无草木,多沙石。鹿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 ①、区(ōu)吴之山:即区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鹿水:水名,一说应作“丽水”,丽水是瓯(ōu)江的支流。 再往东五百里有座区吴山。山上因为尽是沙石,所以长年不生长草木。鹿水从这里向南流入滂水。 鹿吴山 又东五百里,曰鹿吴之山①,上无草木,多金石。泽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滂水。水有兽焉,名曰蛊雕③,其状如雕而有角,其音如婴儿之音,是食人。 ①、鹿吴之山:即鹿吴山,山名,在今浙江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泽更之水:即泽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蛊雕: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貂熊,大小似狗獾,善奔跑,能游泳。 再往东走五百里就是鹿吴山。山上虽然不生草木,但蕴藏着许多丰富的黄金和玉石。有条叫泽更水的小溪流出,向南流入滂水。山上有种野兽,名叫蛊雕。这种野兽身形像雕,头上长角,叫声像婴儿在哭。这种野 兽吃人。 漆吴山 东五百里,曰漆吴之山①,无草木,多博石②,无玉。处于东海③,望丘山,其光载④出载入,是惟日次⑤。 ①、漆吴之山:即漆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浙江东部海外诸岛,如舟山群岛等。 ②、博石:用于博戏(古代的一种棋戏)的石头。 ③、东海:一作“海东”。 ④、载:又,且。 ⑤、次:太阳、星辰所在之处。 向东五百里有座山,名叫漆吴山。山上不生长草木,有很多敲击起来就很响亮的石头,没有玉石。漆吴山西临东海,向海上望去上空似乎有连绵起伏的丘陵,丘陵上有闪烁不定的光芒,这里当是日月出没的地方。 南山二经总括 凡南次二经之首,自柜山至于漆吴之山,七千二百里。其神①状皆龙身而鸟首。其祠②:毛用一璧瘗③,糈用稌。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瘗(yì):埋葬。 大凡南山第二列山系,从柜山开始,直到漆吴山,绵延七千二百里。这里的山神的形状像龙的身形,脑袋像鸟。人们供奉山神时,将祭祀的牲畜与一块璧共葬于地下,祭祀用的精米是糯米。 天虞山 南次三经之首,曰天虞之山①,其下多水,不可以上。 ①、天虞之山:即天虞山,山名,应在今广东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南山第三大山脉,叫天虞山。山下到处是水,不好上去。 祷过山 东五百里,曰祷过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犀兕②,多象。有鸟焉,其状如交鸟③而白首、三足、人面,其名曰瞿如④,其鸣自号也。泿水⑤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⑥,其状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 鸯,食者不肿⑦,可以已⑧痔⑨。 ①、祷过之山:即祷过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东境内;一说在今广西境内。 ②、兕(sì):犀牛一类的兽。一说指雌性犀牛。犀牛是哺乳动物,外形略像牛,颈短,四肢粗大,鼻子上有一个或两个角。皮粗而厚,微黑色,无毛。 ③、交鸟(jiāo):鸟名,一说是鸬鹚的一种,也叫鱼交鸟,头细身长,颈有白毛,能入水捕鱼。 ④、瞿如:传说中的一种鸟。 ⑤、泿(yín)水:水名,上游即今广西东北部的洛清河,是融江的支流。 ⑥、虎蛟:动物名,一说指鱼叚(xiā)虎鱼,体侧扁,长20厘米,牙细尖或分叉,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一说指马来鳄,体长1米以上,生活在江河湖泊及沼泽地带。 ⑦、肿:毒疮。 ⑧、已:治愈。 ⑨、痔:痔疮。 往东行五百里就是祷过山。山上有许多黄金和玉石。山下有很多凶猛的犀牛,还有很多象。山上生长有一种鸟,身形像鱼鹰,但头是白色的,脚长着三只,脸像人。这种鸟名叫瞿如。之所以取这个名,是因为它的 呜叫声是“瞿——如——”。山间有条溪流流出,名叫泿水,向南流去,最终流入南海。泿水中有种名叫虎蛟的动物,身形像鱼,但长着似蛇的尾巴,鸣叫声像鸳鸯叫。人如果吃了它的肉,就可以少生痈疽病,而 且还可以医治痔疮。 丹穴山 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①,其上多金玉。丹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③。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④,名曰凤皇⑤,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⑥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 舞,见则天下安宁。 ①、丹穴之山:即丹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丹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广东的流溪河。 ③、渤海:此处当指南海,非今日所指之渤海。 ④、文:通“纹”,指花纹。 ⑤、凤皇:即凤凰,传说中的百鸟之王,羽毛美丽,雄的叫凤,雌的叫凰。 ⑥、膺:胸。 再往东走五百里,有座山叫丹穴山。山上有很多金和玉。有条丹水向南流入渤海。山上有一种鸟,形状像鸡,身上花纹五色斑斓。这种鸟名叫凤凰。头部的花纹像“德”字,翅膀的花纹像“义”字,背部的花纹像 “礼”字,胸部的花纹像“仁”字,腹部的花纹像“信”字。这种鸟啊,饮食自然界的精华,自歌自舞,无忧无虑。若有这种鸟出现,那天下就和平安宁了。 发爽山 又东五百里,曰发爽之山①,无草木,多水,多白猿。汎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 ①、发爽之山:即发爽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广西境内的大瑶山中段。 ②、汎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东行五百里,有座发爽山。山上寸草不生,这里多水,多白猿。有条汎水从山里流出,向南流入渤海。 旄山 又东四百里,至于旄山①之尾,其南有谷,曰育遗②,多怪鸟,凯风③自是出。 ①、旄(máo)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是今广东的罗浮山。 ②、育遗:山谷名。 ③、凯风:和暖的风。也指南风。 再往东行四百里,就到了旄山的尽头。旄山的南面有个山谷,人称育遗。山谷里有许多奇怪的鸟,柔和的南风从这山谷里吹了出来。 非山 又东四百里,至于非山①之首,其上多金玉,无水,其下多蝮虫。 ①、非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东四百里,就是非山的首段。山上有很多金玉,就是没有水。山下有好多蝮蛇。 鸡山 又东五百里,曰鸡山①,其上多金,其下多丹雘②。黑水③出焉,而南流注于海。其中有鱼④,其状如鲋⑤而彘⑥毛,其音如豚⑦,见则天下大旱。 ①、鸡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广东韶关的桂山;一说应在今广西境内;一说可能在今江西境内。 ②、丹雘(huò):红色的可作颜料的矿物。 ③、黑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位于今广东、广西边界的贺江。 ④、(tuán)鱼:传说中的一种怪鱼。 ⑤、鲋(fù):鲫鱼。 ⑥、彘(zhì):猪。 ⑦、豚(tún):小猪;也泛指猪。 再往东行五百里有座鸡山。山上有不少黄金,山下的石头多为可制作成颜料的赤石风化物。有条黑水流出,向南流入南海。黑水中有种鱼,名叫鱼专鱼。这种鱼的形状像鲫鱼,但长着一条像猪尾巴一样的东西。它 有时还能鸣叫,声音像小猪的叫声。如果出现了这种鱼,那天下就要出现严重的旱灾。 仑者山 又东三百七十里,曰仑者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有木焉,其状如榖而赤理,其汗②如漆,其味如饴③,食者不饥,可以释劳④,其名曰白,可以血⑤玉。 ①、仑者之山:即仑者山(一作“仑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汗:应作“汁”。 ③、饴(yí):糖浆;糖稀。 ④、释劳:解除疲劳。一说指解除忧愁(劳:忧愁)。 ⑤、血:染上色彩。 再往东走三百七十里有座仑者山。这座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的下半部分主要是可作颜料的赤石风化物。山上有一种树木,形状很像构木,但纹理是红色的。这种树能流出一种液体,有点像漆,味道却 是甜的,像软糖。吃了这种液体,可以不再感到饥饿,而且还可以解除疲劳。这种树名叫白(ɡāo)。它流出的液体,可以用来染玉,使玉变红。 禺稿山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禺稿之山①,多怪兽,多大蛇。 ①、禺稿之山:即禺稿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是今广州的白云山;一说当在今广东、广西交界处的云开大山中。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禺稿山。山上有许多怪兽和大蛇。 南禺山 又东五百八十里,曰南禺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水。有穴焉,水出②辄③入,夏乃出,冬则闭。佐水④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海,有凤皇、宛鸟雏⑤。 ①、南禺之山:即南禺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广东的番禺山。 ②、出:一作“春”,似应作“春”。 ③、辄:就。 ④、佐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宛鸟(yuān)雏:传说中鸾凤一类的鸟。 再往东五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南禺山。这座山的山顶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多水,有个洞穴,水刚从穴中流出,又重新流进洞穴中,但这种情况只出现在夏天,到了冬天则自动停止。佐水发源于这座山,向 东南流入南海。这座山上有凤凰和宛鸟刍隹。 南山三经总括 凡南次三经之首,自天虞之山以至南禺之山,凡一十四山,六千五百三十里。其神①皆龙身而人面。其祠②皆一白狗祈,糈用稌。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大凡南山第三列山脉,从天虞山开始,直到南禺山,共有十四座山,连绵六千五百三十里,这些山的山神,身形像龙,脸似人。人们供奉山神时,将一只白色的狗,作为祭品;供奉山神的精米,用糯米。 南山经总括 右①南经之山志②,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①、右:古籍通常采用竖排格式,且从右至左排列,故这里的右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以上”、“上述”等。 ②、志:记载的文字。一说此字系后人所加。 上面所记载的南山三大山志,全长一万六千三百八十里。 南山经叙述了位于中国南方的一系列山,以及发源于这些山的河流,在这些山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及其形状、特点,出产的矿物,掌管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祭祀这些山神的方法等。南山经共叙述了三十九座山, 其中大多数山的位置都难以确考,但它们大致位于今浙江舟山群岛以西、湖南西部以东、广东南海以北的地域中。 “南山经”中的“经”,人们通常会很自然地把它理解为“经典”,正如我们理解《易经》、《孝经》、《道德经》等中的“经”一样。然而,迄今为止,学者们多认为它们不应被理解为“经典”,因为著《山海 经》的人不可能称自己的作品为“经典”,因此,他们或释此“经”为“经历”、“经过”,或释此“经”为“经纪”,即条理、秩序,或认为此“经”除指“经过”外,还包括“勘划”、“治理”、“筹划”诸 义,莫衷一是。我认为,关于此“经”字的确切含义,我们固然可以作多方面的考察,但是,相对说来,理解为“经典”,似更为恰当。理由是: (1)、称自己的作品为“经”,历史上亦有先例,如《墨子》一书中即有《经上》、《经下》等篇。 (2)、《山海经》的成书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最后的编定者在编写时称之为“经典”,亦是很自然之事,与中国历史上一些著作如《易经》、《诗经》等被称为“经”的情形相似。 (3)、更有利于理解原著,如“山海经”即“山和海的经典”,“南山经”即“中国南方山系的经典”,等等,若把“经”理解为“经过”,则意思没有这么顺遂。 西山经第二 华山钱来山 西山经华山①之首,曰钱来之山②,其上多松,其下多洗石③。有兽焉,其状如羊而马尾,名曰羬羊④,其脂可以已⑤腊⑥。 ①、华山:山名,五岳中的西岳,在今陕西华阴市南。 ②、钱来之山:即钱来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河南境内;一说在今陕西与河南接壤处。 ③、洗石:含有碱的石头,洗澡时可用来搓去污垢。 ④、羬(qián)羊:一种野生的大尾羊。一说指六尺长的羊。 ⑤、已:治愈。 ⑥、腊(xī):皮肤干裂。 西山第一座大山脉名叫华山。华山东头的山叫钱来山。山上长的多半是松树,山下有很多洗石。有一种野兽,身形像羊,长着马尾巴,名叫羬羊,它的油脂可以治皮肤皴裂。 松果山 西四十五里,曰松果之山①。濩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③,其中多铜。有鸟焉,其名曰渠④,其状如山鸡,黑身赤足,可以已⑤已月暴⑥。 ①、松果之山:即松果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濩(huò)水:一作“灌水”,现名潼河,在今陕西境内,流经潼关,入黄河、渭河。 ③、渭:即渭河,是黄河最大的支流,位于今陕西中部。源出甘肃渭源县鸟鼠山,东流横贯陕西渭河平原,在潼关县入黄河。 ④、(tónɡ)渠:鸟名,一种水鸟,一说即水雉,外形似雉,体大如斑鸠。 ⑤、已:治愈。 ⑥、(báo):皮肉坼(chè)裂皱起。 往西四十五里有座松果山。有条濩水流出,向北注入渭河,水中有很多铜。有一种名叫渠的鸟,身形像山鸡,黑色的身体,红色的爪子。这种鸟可以用来治皮肤皴裂。 太华山 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①,削成②而四方,其高五千仞③,其广十里,鸟兽莫居。有蛇焉,名曰肥④,六足四翼,见则天下大旱。 ①、太华之山:即太华山,山名,是西岳华山的主峰。 ②、削成:指像用刀斧劈削而成。 ③、仞(rèn):古代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④、肥(wèi):传说中的一种蛇。 再往西六十里,有座太华山。四四方方的山峰险峻陡峭,像被神工鬼斧削成这个样子的。山高五千丈,宽广约十里。鸟兽无法在山上居住。有一种蛇,名叫肥,长着六只脚爪和四只翅膀。一旦出现这种蛇,那天下 将会遭受严重旱灾。 小华山 又西八十里,曰小华之山①,其木多荆杞,其兽多牛②,其阴多磬石③,其阳多琈④之玉。鸟多赤⑤,可以御火。其草有萆荔⑥,状如乌韭⑦,而生于石上,亦缘木而生,食之已⑧心痛。 ①、小华之山:即小华山,山名,也叫少华山,在今陕西境内。 ②、(zuó)牛:山牛,即野牛。 ③、磬(qìnɡ)石:适宜制磬的美石。 ④、琈(tūfú):美玉名。 ⑤、(bì):雉的一种,即锦鸡。 ⑥、萆(bì)荔:即薜荔,藤本植物,攀缘灌木,叶椭圆形,果实可食用,藤、叶、根等可供药用。一说是一种香草。 ⑦、乌韭:一种苔藓类植物,多生于潮湿的地方。 ⑧、已:治愈。 再往西行八十里就是小华山。山上长的树木主要是荆棘和枸杞。有野兽出没,但大半是牛。山北有很多可以制作成乐器的磬石,山南有丰富的王雩玉。在这山上,鸟类多半是锦鸡,这种锦鸡能灭火。有一种草,名 叫薜荔,形状像黑韭草,生在石头缝里,有赤红色的韭草就攀缘树木生长。谁要是吃了这种草,就不会患心绞痛,有这种病的人,一吃就好。 符禺山 又西八十里,曰符禺之山①,其阳多铜,其阴多铁。其上有木焉,名曰文茎②,其实如枣,可以已③聋。其草多条④,其状如葵,如婴儿舌,而赤华黄实,食之使人不惑。符禺之水⑤出焉,而北流注于渭。其兽多 葱聋⑥,其状如羊而赤鬣⑦。其鸟多民鸟⑧,其状如翠⑨而赤喙⑩,可以御火。 ①、符禺之山:即符禺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文茎:植物名,一说指无刺枣,一种小乔木,枝上没有棘针。 ③、已:治愈。 ④、条:植物名,一说可能是蜀葵,二年生草本植物,茎直立,叶互生,卵圆形。 ⑤、符禺之水:即符禺水,水名,又称沙沟水,在今陕西境内。 ⑥、葱聋:兽名,一种野羊。一说指藏羚。 ⑦、鬣(liè):胡须。 ⑧、民鸟(mín):是传说中的一种鸟。 ⑨、翠:即翠鸟,羽毛青绿色,尾短。 ⑩、喙(huì):鸟兽的嘴。 再往西八十里有座符禺山。山的南坡多有丰富的铜矿,山的北坡也蕴藏着铁矿。山上有一种树木叫文茎。这种树的果实很像枣子,可以用来医治耳聋。山上长的草是一条一条的草,形状像山葵,像婴儿的舌头,开 出红色的花,结的果实是黄色的,吃了这种草不再使人感到人生的困惑。符禺水渊源于此,它向北流入渭河。山上生长的野兽主要是一种名叫葱聋的东西。它的身形似羊,但长着一把红色的胡须。山上生长的鸟类 主要是民鸟。这种鸟的形状像翠鸟,但嘴壳是红色的。它嘴里喷出的一种液体可以灭火。 石脆山 又西六十里,曰石脆之山①,其木多棕②楠,其草多条③,其状如韭,而白华黑实,食之已④疥⑤。其阳多琈⑥之玉,其阴多铜。灌水⑦出焉,而北流注于禺水⑧,其中有流赭⑨,以涂牛马无病。 ①、石脆之山:即石脆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即二龙山。 ②、棕:指棕榈,常绿乔木,茎呈圆柱形,叶子大,有长柄。 ③、条:植物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已:治愈。 ⑤、疥:疥疮。 ⑥、琈(tūfú):美玉名。 ⑦、灌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⑧、禺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⑨、流赭(zhě):顺水流动的红土(赭:红土)。一说指硫黄。 再往西六十里有座石脆山。山上生长着棕树和楠树。山上长的是条草,形状像韭,开白花,结黑果。吃了这种草可以医治疥疮。山的南坡有名为王雩琈的玉石,山的北坡有丰富的铜。有条灌水向北流入禺水。灌水 底有一种赭红色的土,用这种土涂牛马,牛马不会生病。 浮山 又西百二十里,曰浮山①,多盼木②,枳③叶而无伤④,木虫⑤居之。有草焉,名曰薰草⑥,麻叶而方茎,赤华而黑实,臭⑦如蘼芜⑧,佩之可以已⑨疠⑩。 ①、浮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 ②、盼木:木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枳(zhǐ):也称枸橘、臭橘。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多硬刺,果实球形,味酸苦。 ④、无伤:不伤人,即叶上无刺。 ⑤、木虫:指树木上生长的蛀虫。 ⑥、薰草:香草名,又叫蕙草,俗名佩兰,香气如蘼芜。 ⑦、臭(xiù):气味。 ⑧、蘼芜(míwú):草名,芎䓖(xiōnɡqiónɡ,一种香草)的苗,叶有香气。 ⑨、已:治愈。 ⑩、疠(lì):瘟疫。 再往西一百二十里有座浮山。山上长的树是盼树,叶形似枳树的叶,没有刺。树干里寄生着很多小虫。有一种草,名叫薰草,叶形像麻叶,草茎四四方方,开红花结黑果。这种草散发出一种香气,佩带在身上,可 以防治疾疫。 羭次山 又西七十里,曰羭次之山①,漆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渭。其上多棫③橿,其下多箭竹,其阴多赤铜,其阳多婴垣④之玉。有兽焉,其状如禺而长臂,善投,其名曰嚣⑤。有鸟焉,其状如枭⑥,人面而一足,曰橐⑦ ,冬见夏蛰,服⑧之不畏雷。 ①、羭(yú)次之山:即羭次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漆水:水名,今名漆水河。 ③、棫(yù):木名,即白(ruǐ),落叶灌木,茎多分枝,叶长圆形,开白色花。 ④、婴垣:“垣”字有的作“短”,有的作“根”,有的作“埋”,所指不明。一说应作“脰(dòu)”,指脖子,婴脰即挂在脖子上。 ⑤、嚣: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为猴类。 ⑥、枭(xiāo):即“鸮(xiāo)”,指猫头鹰一类的鸟。 ⑦、橐:传说中的一种鸟。一说指短耳鸮,即短耳猫头鹰。 ⑧、服:一说指佩带;一说指吃。 再往西七十里有座羭次山。有条叫漆水的溪流,向北注入渭水。山上长的树多半是白桵和橿树,山下长有许多箭竹。山北有丰富的赤铜,山南有很多可制成颈饰的玉石。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禺,长着很长的手 臂,擅长投掷,兽名叫嚣。有一种鸟,形状如枭,脸似人面,只有一只脚。鸟名叫橐。它冬出夏伏。人要是吃了这种鸟肉,就不会害怕打雷。 大时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大时之山①,上多榖柞②,下多杻橿,阴多银,阳多白玉。涔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渭。清水④出焉,南流注于汉水⑤。 ①、大时之山:即大时山,山名,一说即今太白山,在陕西境内。 ②、柞(zuò):柞树,落叶乔木,叶子倒卵形,木质坚硬,叶子可用来养柞蚕。 ③、涔(cén)水:水名,一说即今斜水,又名石头河。 ④、清水:水名,一说即今褒水;一说指褒水的上源紫金河。 ⑤、汉水:即今汉江,是长江最长的支流。上源玉带河出陕西宁强县,东流到勉县东和褒河汇合后称汉江,在武汉入长江。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大时山。这座山的山顶主要是构树和柞树,山脚主要是杻树和橿树。山的北坡蕴藏有丰富的银矿,山的南坡蕴藏有丰富的白色玉石。有条涔水流出,朝北流入渭河;还有条叫清水的 则向南流入汉江。 嶓冢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嶓冢之山①,汉水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沔②;嚣水③出焉,北流注于汤水④。其上多桃枝⑤、钩端⑥,兽多犀、兕、熊、罴⑦,鸟多白翰⑧、赤。有草焉,其叶如蕙⑨,其本⑩如桔梗,黑华而 不实,名曰蓇蓉,食之使人无子。 ①、嶓冢(bōzhǒnɡ)之山:即嶓冢山,山名,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沔(miǎn):即沔水,水名,古代把汉水源出今陕西留坝的一支称为沔水,也把汉水通称为沔水。 ③、嚣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汤水:水名,一作“阳水”,具体所指待考。 ⑤、桃枝:竹名,现名矮竹,棕紫色,每个节上生有很多小枝。 ⑥、钩端:竹名,现名刺竹,主枝茎及各节上有刺。 ⑦、罴(pí):即棕熊,哺乳动物,身体大,多为棕褐色,能爬树,会游泳。 ⑧、白翰:鸟名,即白雉,又叫白鹇(xián),雄的背部白色,有黑色的纹,腹部黑蓝色;雌的全身棕绿色,头上有冠。 ⑨、蕙:即蕙兰,兰花的一种,初夏开黄绿色花,有香气。 ⑩、本:草木的茎或根。 桔梗: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子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开暗蓝色或暗紫白色花。 蓇(ɡū)蓉:草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嶓冢山。汉水就是从这座山里流出的,向东南流入沔水。嚣水也发源于这座山,向北流入汤水。山上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桃枝竹和钩端竹,野兽主要有犀、兕、熊、罴之类,鸟主要有 白雉和锦鸡。山上还生长着一种形状像蕙草叶的草,根的形状像桔梗,开着黑色的花,不结果实。这种草名叫蓇蓉。如果吃了这种草,会丧失生育能力。 天帝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①,上多棕楠,下多菅蕙。有兽焉,其状如狗,名曰谿边②,席其皮者不蛊③。有鸟焉,其状如鹑,黑文而赤翁④,名曰栎⑤,食之已⑥痔⑦。有草焉,其状如葵,其臭⑧如蘼芜,名 曰杜衡⑨,可以走马⑩,食之已瘿。 ①、天帝之山:即天帝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谿(xī)边:兽名,或作“谷遗”。一说即巨松鼠,又名树狗,体形较一般的松鼠大,生活在树上,以植物为食。 ③、蛊:毒热恶气。 ④、翁:鸟颈上的毛。 ⑤、栎(lì):鸟名,一说即红腹鹰,是一种猛禽。 ⑥、已:治愈。 ⑦、痔:痔疮。 ⑧、臭(xiù):气味。 ⑨、杜衡:亦作杜蘅,多年生草本植物,叶宽心形至肾状心形,叶柄长,单花顶生,结蒴(shuò)果。 ⑩、走马:骑马的人把它佩带在身上,可以使马跑得快。 瘿(yǐnɡ):长在颈上的大瘤子。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帝山。山上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棕树和楠树,山下主要生长着菅草和蕙草。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像狗,名叫谿边。如果将这种野兽的皮制成垫席铺在身下,可以不染蛊毒。山上常 有一种鸟出没,形状像鹑鸟,羽毛有黑色的花纹,颈项上的毛是红色的。这种鸟名叫栎,若吃了这种鸟的肉,可以治疗痔疮。山上有一种草,形状像山葵草,散发出一种像蘼芜草那样的香气。这种草名叫杜衡。用 这种草制成饲料喂给马吃,可以使马健跑。人吃了这种草,可以治好颈瘤病。 翠山 又西二百里,曰翠山①,其上多棕楠,其下多箭竹,其阳多黄金、玉,其阴多旄牛②、麢③、麝④;其鸟多畾鸟⑤,其状如鹊,赤黑而两首四足,可以御火。 ①、翠山:山名,一说指今青海西宁的小积石山;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旄(máo)牛:即牦牛,牛的一种,全身有长毛,腿短。 ③、麢(línɡ):即羚羊,哺乳动物,外形像山羊,四肢细长,动作敏捷。 ④、麝(shè):哺乳动物,外形像鹿而小,前腿短,后腿长,善于跳跃,也叫香獐子。 ⑤、畾鸟(lěi):传说中的一种鸟。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翠山。山上生长有棕树和楠树,山下长着很多箭竹。山南有丰富的黄金和玉石,山北有很多牦牛、羚羊和麝。山上的鸟主要是畾鸟鸟,这种鸟形似喜鹊,羽毛的颜色有红有黑,长着两个 头、四只脚,要是饲养它可以用来防止火灾。 騩山 又西二百五十里,曰騩山①,是鐓②于西海③,无草木,多玉。凄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海⑤,其中多采石⑥、黄金,多丹粟。 ①、騩(ɡuī)山:山名,即今青海西宁的日月山。 ②、鐓(cún):同“蹲”,指蹲踞的意思。 ③、西海:这里指今青海湖。 ④、凄水:水名,即今倒淌河。 ⑤、海:这里指青海湖。 ⑥、采石:彩色的石头。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山临西海,山上无寸草,遍地玉石。凄水从这山涧流出后,便向西流入西海。凄水中有很多彩色的石头和黄金,还有很多的细丹砂。 西山一经总括 凡西经之首,自钱来之山至于山,二千九百五十七里。华山冢①也,其祠②之礼:太牢③。羭山神也,祠之用烛④,斋⑤百日以百牺⑥,瘗⑦用百瑜⑧,汤⑨其酒百樽⑩,婴以百珪百璧。其余十七山之属,皆毛牷 用一羊祠之。烛者,百草之未灰,白席采等纯之。 ①、冢(zhǒnɡ):大,这里当指大的山神。 ②、祠:祭祀。 ③、太牢:祭祀时用作祭品的牛、羊、猪三牲齐备。 ④、烛:照明用的火炬。 ⑤、斋:斋戒,指祭祀前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⑥、牺:古代指供祭祀用的毛色纯一的牲畜。 ⑦、瘗(yì):埋葬。 ⑧、瑜:美玉。 ⑨、汤:指烫(酒)、温(酒)。 ⑩、樽(zūn):酒杯。 婴:颈上的饰物。 珪(ɡuī):同“圭”,古代祭祀时用的条状玉器,上尖下方。 毛牷(quán):带毛的纯色的全牲。 采:有彩色花纹的丝织物。 纯:镶边。 大凡西山第一列山系,自钱来山至山,绵延二千九百五十七里。祭祀华山山神,要行大社礼。人们祭祀这尊山神时,用牛、羊、猪三种牲畜祭祀。而祭祀羭次山,则要行最隆重的大社礼。人们祭祀这尊山神时,用 火烛将庙堂照得通亮,将一百头牲畜斋祭一百天,并与一百块美玉一起埋葬。同时还要摆列一百杯烫热的酒,酒杯上要系一百块珪玉、一百块璧玉。其余十七座山祭祀的礼仪都是这样的:用一只纯色的羊祭祀山神 ,照明用的火烛是未燃尽的百草灰,铺在地上的席是白色的,并用五种颜色镶了边。 钤山 西次二经之首,曰钤山①,其上多铜,其下多玉,其木多杻橿。 ①、钤(qián)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山西境内。 《西次二经》所记载的西部第二列山脉的第一座山叫钤山。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铜,山下有很多玉石,并长满杻树和橿树。 泰冒山 西二百里,曰泰冒之山①,其阳多金,其阴多铁。浴水②出焉,东流注于河③,其中多藻玉④,多白蛇。 ①、泰冒之山:即泰(一作“秦”)冒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境内。 ②、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河:指黄河。本书中的“河”,多指黄河。 ④、藻玉:有彩纹的玉。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名叫泰冒山。山南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山北蕴藏有丰富的铁。浴水发源于这座山,它向东流入黄河。浴水中有很多藻玉,还有很多白蛇。 数历山 又西一百七十里,曰数历之山①,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其木多杻橿,其鸟多鹦鹉。楚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渭,其中多白珠。 ①、数历之山:即数历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在今陕西铜川境内。 ②、楚水:水名,一说指今陕西耀县的石川河。 再往西一百七十里有座数历山,山上蕴藏着丰富的黄金,山下蕴藏有丰富的银。山上的树主要是杻树和檀树,鸟类主要是鹦鹉。楚水就从这山涧流出,向南流入渭水。楚水中有很多白珠。 高山 又西百五十里高山①,其上多银,其下多青碧②、雄黄③,其木多棕,其草多竹④。泾水⑤出焉,而东流注于渭,其中多磬石⑥、青碧。 ①、高山:山名,一说指今宁夏六盘山山脉中的米缸山。“高山”前面当有“曰”字。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雄黄:矿物,成分是硫化砷,橘黄色,有光泽。也叫鸡冠石。 ④、竹:这里指萹(biān)竹,又名萹蓄,一年生草本植物,叶狭长似竹。 ⑤、泾水:水名,即今泾河,源出宁夏南部六盘山东麓,至陕西高陵县境入渭河。 ⑥、磬(qìnɡ)石:适宜制磬的美石。 再往西一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高山。山上有丰富的银,山下有很多青玉和雄黄。生长的树主要是棕树,草丛中长满萹竹。泾水从这山涧流出后便向东流入渭河。泾水中有很多磬石和青玉,可作乐器。 女床山 西南三百里,曰女床之山①,其阳多赤铜,其阴多石涅②,其兽多虎、豹、犀、兕。有鸟焉,其状如翟③而五采文,名曰鸾鸟④,见则天下安宁。 ①、女床之山:即女床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陕西岐山。 ②、石涅:即石墨,矿物名,铁黑色,古时用作黑色染料。 ③、翟(dí):长尾的野鸡。 ④、鸾鸟: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 向西南三百里是女床山,山的南面有很多赤铜,北面有很多石墨。山中的兽多为虎、豹和犀牛。山中有一种鸟,它的形状像长尾的野鸡,身上有五彩的斑纹,名字叫鸾鸟,只要它一出现,天下就会太平安宁。 龙首山 又西二百里,日龙首之山①,其阳多黄金,其阴多铁。苕水②出焉,东南流注于泾水,其中多美玉。 ①、龙首之山:即龙首山,山名,一说即今陇山,在陕西和甘肃交界处。 ②、苕(tiáo)水:水名,一说应作“芮水”,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山叫龙首山。山的南坡蕴藏有很多黄金,北坡有丰富的铁矿。苕水就从这山涧流出后便向东南流入泾水。水中有很多美玉。 小次山 又西四百里,曰小次之山①,其上多白玉,其下多赤铜。有兽焉,其状如猿而白首赤足,名曰朱厌②,见则大兵。 ①、小次之山:即小次山,山名,在今甘肃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朱厌:传说中的一种兽。一说指白眉长臂猿。 再往西四百里,有座山叫小次山。山上有很多白玉,山下蕴藏丰富的赤铜。这里有一种野兽,身形像猿,白头红脚,名叫朱厌。这种野兽一出现,天下就会发生大战争。 大次山 又西三百里,曰大次之山①,其阳多垩②,其阴多碧③,其兽多牛、羚羊。 ①、大次之山:即大次山,山名,在今甘肃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垩(è):可用来涂饰的有色土。 ③、碧:青绿色的玉石。 再向西三百里是大次山,山的南面有很多可用于涂饰的有色土,北面有很多青绿色的玉石,山中的兽多为牛和羚羊。 薰吴山 又西四百里,曰薰吴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 ①、薰吴之山:即薰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再向西四百里是薰吴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金和玉。 皇人山 又西五百里,曰皇人之山①,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雄黄②。皇水③出焉,西流注于赤水,其中多丹粟。 ①、皇人之山:即皇人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青雄黄:一说指青和雄黄;一说指雌黄,矿物名,橙黄色,可做颜料。 ③、皇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青海的湟水。 再往西五百里有座皇人山。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下有很多青色的雄黄石。皇水从这山涧流出后再向西流入赤水。皇水中有很多细丹砂。 中皇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皇之山①,其上多黄金,其下多蕙棠②。 ①、中皇之山:即中皇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棠:即棠梨,也叫杜梨,落叶乔木,叶子长圆形或菱形,开白色花,果实略呈球形。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皇山。山上有很多黄金,山下长满蕙草和棠树。 莱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莱山①,其木多檀楮,其鸟多罗罗②,是食人。 ①、莱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青海境内的托来山。 ②、罗罗:鸟名,当属兀鹫、秃鹫之类。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莱山。山上生长的树主要是檀香树和楮树。山上还有很多罗罗鸟。这种鸟还会吃人。 西山二经总括 凡西次二经之首,自钤山至于莱山,四千一百四十里。其十神者,皆人面而马身。其七神皆人面牛身,四足而一臂,操杖以行,是为飞兽之神①。其祠②之:毛用少牢③,白菅为席。其十辈神者,其祠之:毛一雄 鸡,钤而不糈④,毛采⑤。 ①、飞兽之神:呈兽形的奔走如飞的神。 ②、祠:祭祀。 ③、少牢:供祭祀用的羊和猪。 ④、钤而不糈(xǔ):一说指祈祷时不用精米;一说指用金属犁作祭物而不用精米。似应指祈祷时不用精米。 ⑤、毛采:指杂色的雄鸡。 纵观西山第二列山系,从钤山到莱山,绵延四千一百四十里。其中有十座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面孔和马的身形。另外七座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面孔和牛的身形,这七个山神都长着四只腿,只有一只臂膀,行走时 拄着拐杖,自称“飞兽之神”。祭祀他们时,供品用猪和羊,摆设供品用的垫席用白茅草制成。祭这十个山神时,只用一只生公鸡,祷告时也不用精米,毛物的颜色是杂色。 崇吾山 西次三经之首,曰崇吾之山①,在河之南,北望冢遂②,南望之泽③,西望帝④之搏兽之丘⑤,东望虫焉渊⑥。有木焉,员⑦叶而白柎⑧,赤华而黑理,其实如枳,食之宜子孙。有兽焉,其状如禺而文臂⑨,豹虎 ⑩而善投,名曰举父。有鸟焉,其状如凫而一翼一目,相得乃飞,名曰蛮蛮,见则天下大水。 ①、崇吾之山:即崇吾(一作“丘”)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青海茶卡盐湖附近;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冢(zhǒnɡ)遂: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yáo)之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帝:一说指黄帝;一说指天帝;一说指黄帝或炎帝。 ⑤、搏兽之丘:搏杀猛兽的丘陵。一说指山名,即搏兽丘,具体所指待考。 ⑥、虫焉(yān)渊:地名,一说即“盐渊”,指茶卡盐湖。 ⑦、员:同“圆”。 ⑧、柎(fū):花萼(è),花瓣下部的一圈小片。 ⑨、臂:动物的前肢。 ⑩、虎:疑是“尾”字之误。 举父:兽名,一说即藏酋猴,又称四川猴、犹猴,是一种大型的猴类。 凫(fú):水鸟名,俗称野鸭。 蛮蛮:即比翼鸟,是传说中的一种鸟。 西山第三列山系的最东端的山,名叫崇吾山。此山位于黄河南岸,向北可以远眺冢遂山,朝南可以远眺之泽,朝西可远眺帝之搏兽丘,朝东可以远眺虫焉渊。山上生长有一种树木,叶子是圆的,花萼是白色的,花 朵是红色的,木纹是黑色的,结的果实就像枳。人吃了这种果实,有利于繁衍子孙。这座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禺,但臂膀上有花纹,尾巴似豹尾,擅长投掷,名叫举父。山上有一种鸟,形状似凫,但只长有一 只翅膀和一只眼睛。这种鸟因只有一只翅膀而无法独自飞翔,必定结对比翼齐飞。这种鸟叫蛮蛮,只要它出现,天下便要洪水泛滥。 长沙山 西北三百里,曰长沙之山①,泚水②出焉,北流注于泑水③,无草木,多青雄黄。 ①、长沙之山:即长沙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在今新疆境内。 ②、泚(zǐ)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泑(yōu)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西北三百里有座山,名叫长沙山。泚水从这儿流出山涧后便向北流入泑水。山上不生寸草,地下有丰富的青色雄黄石。 泰器山 又西百八十里,曰泰器之山①。观水②出焉,西流注于流沙③。是多文鳐鱼④,状如鲤鱼,鱼身而鸟翼,苍文而白首,赤喙⑤,常行西海⑥,游于东海⑦,以夜飞。其音如鸾鸡⑧,其味酸甘,食之已⑨狂,见则天 下大穰⑩。 ①、泰器之山:即泰器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观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流沙:古时指中国西北的沙漠地区,也指今新疆境内白龙堆沙漠一带。 ④、文鳐鱼:鱼名。一说是一种生活在海中的飞鱼。 ⑤、喙:鸟兽的嘴。 ⑥、西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⑦、东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不是现代所谓的东海。 ⑧、鸾鸡:鸟名,具体所指待考。 ⑨、已:治愈。 ⑩、穰(ránɡ):丰收。 再往西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泰器山。观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西流入流沙。观水中有很多文鳐鱼。这种鱼形似鲤鱼,身形是鱼,但长着一对鸟翅,身上有黑色的花纹,头是白色的,嘴是红色的, 常常从西海游向东海,夜里常跃出水面在空中滑翔。这种鸟还不时发出如鸾鸡一样的鸣叫声。这种鱼的肉味酸中带甜,吃了可以医治疯病。什么时候这种鱼出现在人面前,那就预示着天下将要丰收。 槐江山 又西三百二十里,曰槐江之山①。丘时之水②出焉,而北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蠃母。其上多青雄黄,多藏③琅玕④、黄金、玉,其阳多丹粟,其阴多采黄金、银。实惟帝⑤之平圃⑥,神英招司⑦之,其状马身而人 面,虎文而鸟翼,徇⑧于四海,其音如榴。南望昆仑,其光熊熊,其气魂魂⑨;西望大泽⑩,后稷所潜也。其中多玉,其阴多榣木之有若。北望诸,槐鬼离仑居之,鹰鹯之所宅也。东望恒山四成,有穷鬼居之,各 在一搏。爰有淫水,其清洛洛。有天神焉,其状如牛而八足二首,马尾,其音如勃皇,见则其邑有兵。 ①、槐江之山:即槐江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一说在今甘肃境内;一说在今新疆与青海交界处。 ②、丘时之水:即丘时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藏:一说指隐藏、埋藏;一说即“臧”,指善、好。 ④、琅玕:玉石。 ⑤、帝:黄帝。一说指天帝。 ⑥、平圃:即“玄圃”,传说中神仙的居处。 ⑦、司:管理,掌管。 ⑧、徇:巡行。 ⑨、魂魂:盛大的样子。 ⑩、大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潜:这里指埋葬。 榣木:大木。 槐鬼离仑:传说中的神名。 鹯:鸟名,也叫晨风,与鹞相似,青黄色。 有穷鬼:鬼的名称。一说指氏族的名称。 搏:通“膊”,指胳膊。这里指山的一边。 淫水:即瑶池,神话传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洛洛:同“落落”,指水清澈的样子。 勃皇:动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是拟声词。 泰器山再往西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槐江山。丘时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便向北流入水。丘时水中有很多螺母。槐江山上有很多青色的雄黄石,还有很多质地优等的琅玕石、黄金和玉石。这座山的南坡有 很多细丹砂,山的北坡有很多光泽纯正的黄金和银。这里就是黄帝的玄圃。这个圃由一位名叫英招的神看管。英招神身形似马,脸是人的面孔,周身都是虎斑,还长着一对鸟的翅膀。英招神经常邀游四海。英招神 的鸣叫声像榴一样。站在槐江山巅,往南可远眺昆仑山,那里云蒸霞蔚,仙气缭绕;往西可远眺大泽,那里有后稷葬身的地方;大泽中有很多玉石,大泽的北边有很多榣树和若树,它们相互缠绕在一起;往北可以 眺望诸卤比山,槐鬼离仑就住在这座山上,晨风鸟的老巢也就在这座山上;往东远眺恒山,可明显看见恒山有四重,有穷鬼就住在这座山上,他们分别住在不同的山洼中。槐江山上还有一个湖,名叫瑶池,湖水清 澈荡漾。有天神在这里守护,它身形似牛,但长着八条腿、两个脑袋和马的尾巴。天神的吼叫声像勃皇。天神出现在哪个国家,哪个国家就将有刀光之灾了。 玉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玉山①,是西王母②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而善啸,蓬发戴胜③,是司天之厉④及五残⑤。有兽焉,其状如犬而豹文,其角如牛,其名曰狡⑥,其音如犬吠,见则其国大穰⑦。有 鸟焉,其状如翟⑧,而赤,名曰胜遇⑨,是食鱼,其音如录⑩,见则其国大水。 ①、玉山:山名,因山中多玉而得名,位置当在今新疆和田市产玉的山区。 ②、西王母: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女神,也叫瑶池金母、王母娘娘。据传住在昆仑山上的瑶池中,园子里种有蟠桃,人吃了蟠桃能长生不老。 ③、胜:古代人们戴在头上的一种饰物。 ④、厉:灾疫。一说指星名。 ⑤、五残:五刑残杀。一说指星名。 ⑥、狡:传说中的一种兽。 ⑦、穰:丰收。 ⑧、翟:长尾的野鸡。 ⑨、胜遇:鸟名,一说即翡翠鸟。 ⑩、录:所指不明。一说疑为“鹿”。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玉山。玉山是西王母的住处。西王母身形是人,豹尾、虎牙,不时发出长啸,披散着头发,佩带着玉胜。她主管天下的灾祸、五刑残杀等事。玉山上有一种兽,身形似犬,豹皮花斑,头长一 对牛角,名叫狡。它的吼叫声似狗叫。这种兽出现在哪里,就预示着哪个国家将丰收。玉山上有一种鸟,形状似长尾雉,但周身鸟毛是红色的。这种鸟名叫胜遇。胜遇以吃鱼为生。它的鸣叫声像鹿鸣。它出现在哪 里,哪个国家将有严重洪水出现。 轩辕丘 又西四百八十里,曰轩辕之丘①,无草木。洵水②出焉,南流注于黑水,其中多丹粟,多青雄黄。 ①、轩辕之丘:即轩辕丘,山名,是传说中黄帝娶嫘祖的地方,具体位置待考。一说位于帕米尔高原的山峰雪岭的东段;一说地属葱岭。 ②、洵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玉山再往西四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轩辕丘。山丘没有寸草。洵水从这山涧向南流入黑水。水中有很多丹砂和青色的雄黄石。 积石山 又西三百里,曰积石之山①,其下有石门②,河水冒③以西流。是山也,万物无不有焉。 ①、积石之山:即积石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青海、甘肃交界处。 ②、石门:这里指大型的石洞。 ③、冒:往外透。一说指覆盖。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积石山。山下有个石门,河水从这个石门里冒出来后就向西流去。山上什么都有,无法统计。 长留山 又西二百里,曰长留之山①,其神白帝②少昊③居之。其兽皆文尾,其鸟皆文首。是多文玉石。实惟员神磈氏④之宫。是神也,主司反景⑤。 ①、长留之山:即长留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白帝:古代神话中的五位天帝之一,系西方之神。 ③、少昊:一作少皞,传说中远古东夷族的首领,名挚(一作“质”),一说号金天氏。 ④、员神磈氏:一说即少昊;一说员即“圆”,圆神即日神。 ⑤、反景:指太阳西落时的景象,因与太阳东升时光照的方向相反,故称。 再向西二百里有座长留山。神话中讲的白帝少昊就住在这座山上。山上的野兽都长有五光十色的尾巴,鸟类都有五颜六色的脑袋。这里还有很多带有花纹的玉石。这座山实际上就是员神磈氏的宫殿。这个员神是主 管日落时向东方反照晚霞之事的神。 章莪山 又西二百八十里,曰章莪之山①,无草木,多瑶碧②。所为甚怪③。有兽焉,其状如赤豹,五尾一角,其音如击石,其名如④狰⑤。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⑥,名曰毕方⑦,其鸣自叫也,见则 其邑⑧有讹火⑨。 毕方 ①章莪之山:即章莪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瑶碧:美玉和青绿色的玉石。 ③所为甚怪:指山上的东西显得很怪异。 ④如:应作“曰”。 ⑤狰:传说中的一种怪兽。 ⑥喙:鸟兽的嘴。 ⑦毕方:传说中的一种鸟。 ⑧邑:城镇,县。 ⑨讹火:野火。一说指怪火。 再向西二百八十里是章莪山,山中不长草木,有很多美玉和青绿色的玉石。山上的东西显得很怪异。山中有一种兽,形状像红色的豹,长着五条尾巴,一只角,叫声像敲击石头,它的名字叫狰。山中有一种鸟,形 状像鹤,只有一只脚,青色的羽毛上有红色的斑纹,长着白色的嘴,名字叫毕方,它的鸣叫声就像在呼唤自己的名字。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个地方就会出现大片的野火。 阴山 又西三百里,曰阴山①。浊浴之水②出焉,而南流注于蕃泽③,其中多文贝。有兽焉,其状如狸而白首,名曰天狗④,其音如榴榴⑤,可以御凶。 ①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一说在今甘肃境内。在今内蒙古中部及河北省北部有阴山,与此处所说的阴山不同。 ②浊浴之水:即浊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蕃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即今青海的巴嘎柴达木湖。 ④天狗:兽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榴榴:所指待考。一说应作“猫猫”,指猫叫声。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阴山。浊浴水从这座山涧流出后便向南流入蕃泽。浊浴水中有许多颜色艳丽的贝类。山上有种兽,身形像野猫,但脑袋是白色的,名叫天狗。天狗的叫声像榴榴。这种野兽可用来抵抗凶恶的敌 人。 符惕山 又西二百里,曰符惕之山①,其上多棕楠,下多金玉,神江疑②居之。是山也,多怪雨,风云之所出也。 ①符惕之山:山名,当为祁连山中的一山岭。 ②江疑:传说中的神名。 再往西二百里有座符惕山。山上生长很多的棕树和楠树,山下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神江疑就住在这山上。山中经常下怪雨,这里是风云聚集的地方。 騩山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山①,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②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③。 ①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耆童:即老童,是颛顼的儿子。颛顼是传说中古代部族的首领,号高阳氏。 ③积蛇:堆积在一起的蛇。 再向西一百九十里是山,山上有很多玉,没有石头。名叫耆童的神居住在这座山上,他发出的声音像敲击钟磬一样。山下有很多堆积在一起的蛇。 天山 帝江又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山①,多金玉,有青雄黄。英水②出焉,而西南流注于汤谷③。有神焉,其状如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浑敦④无面目,是识歌舞,实为帝江⑤也。 ①天山:山名,一说即位于今甘肃张掖的祁连山;一说指今新疆天山山脉东端的博格罗山;一说指今昆仑山脉北面的帖尔斯克伊山。现在的天山指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的巨大山系。 ②英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汤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吐鲁番盆地。 ④浑敦:即“混沌”,指模糊一团的样子。 ⑤帝江:传说中的神名。一说即帝鸿,也就是黄帝。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天山。天山上有很多金矿和玉石,还有很多青色的雄黄石。英水就发源于这座山,出山后便向西南流去,汇入汤谷。天山上有一位神,远看身形似黄色的皮囊,近看皮肤红如火,长有六只脚和四只翅膀,远远看去,他是那样混混沌沌,看不清楚他有无眼睛。这个人精通歌舞,实际上他也就是帝江。 泑山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①,神蓐收②居之。其上多婴短③之玉,其阳多瑾④瑜⑤之玉,其阴多青雄黄。是山也,西望日之所入,其气员⑥,神红光⑦之所司也。 ①泑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新疆的火焰山;一说可能指今新疆罗布泊附近的高山。 ②蓐收:传说中的神名,掌管秋天万物的收藏。 ③婴短:“短”似应作“脰”。 ④瑾:美玉。 ⑤瑜:美玉。 ⑥气员:指气象浑圆(员:同“圆”)。 ⑦红光:传说中的神名。一说即蓐收。 再往西二百九十里有座泑山。神蓐收就住在这山上。山上有很多婴短玉,南坡多有瑾瑜玉,北坡多有青色的雄黄石。这座山上能看到日落。这里是气象浑圆,是红光神的辖区。 翼望山 西水行百里,至于翼望之山①,无草木,多金玉。有兽焉,其状如狸,一目而三尾,名曰②,其音如③百声,是可以御凶,服之已④瘅⑤。有鸟焉,其状如乌,三首六尾而善笑,名曰奇鸟⑥,服之使人不厌⑦,又 可以御凶。 ①翼望之山:即翼望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天山山脉中。 ②:传说中的一种兽。 ③:同“夺”,指胜过、压倒。 ④已:治愈。 ⑤瘅:通“疸”,指黄疸病。 ⑥奇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⑦厌:指梦魇,即做恶梦。 往西约有百里水路就可以抵达翼望山。这座山很荒凉,寸草不生,倒是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翼望山上有一种兽,身形似野猫,长有一只眼睛和三条尾巴。这种兽名叫。它能模仿百物叫声,这种兽可用来抵御凶灾,吃了它的肉还可以医好黄疸病。翼望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似乌,但长有三只脑袋和六条尾巴,常常发出笑声。这种鸟名叫奇鸟奈鸟。吃了它的肉可以医治好梦魇症,使人能睡安稳觉。这种鸟也可用来抵御 风灾。 西山三经总括 凡西次三经之首,崇吾之山至于翼望之山,六千七百四十四里。其神①状皆羊身人面。其祠②之礼,用一吉玉③瘗④,糈用稷⑤米。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吉玉:彩色的玉。 ④瘗:埋葬。 ⑤稷:古代的一种粮食作物,一说是黍属;一说即粟。 纵观西山第三列山脉,从崇吾山至翼望山,绵延六千七百四十四里。这些山的山神身形都似羊,但都长着人的面孔。祭祀这些山神时,将一块吉玉埋在地下,用粟米作为精米。 阴山 西次四经之首,曰阴山①,上多榖,无石,其草多茆②蕃③。阴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洛⑤。 ①阴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茆:通“茅”,指茅草。 ③蕃:草名,外形似莎草(莎草的茎呈三棱形,叶子条形)。 ④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洛:即洛河。 西山第四列山脉最东南端有座阴山。山坡上有很多构树,但没有石头。阴山上生长的主要是茅草和青蕃草。阴水发源于此,它从山涧流出后向西流入洛河。 申山 北百七十里,曰申山①,其上多榖柞,其下多杻橿,其阳多金玉。区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申山:山名,一说指今陕西安塞县北的芦关岭。 ②区水:水名,一说即位于今延安的延河。 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申山。申山的山顶生长着构树和柞树,山脚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杻树和橿树。申山的南坡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区水源于此山,从山涧流出后便往东流入黄河。 鸟山 北二百里,曰鸟山①,其上多桑,其下多楮,其阴多铁,其阳多玉。辱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 ①鸟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辱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清涧河,又叫秀延河。 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鸟山。山顶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桑树,山下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楮树。山的北坡蕴藏有丰富的铁矿,山的南坡有很多的玉石。辱水从这座山流出后便向东流入黄河。 上申山 又北百二十里,曰上申之山①,上无草木,而多硌②石,下多榛③楛④,兽多白鹿。其鸟多当扈⑤,其状如雉,以其髯⑥飞,食之不眴⑦目。汤水⑧出焉,东流注于河。 ①上申之山:即上申山,山名,在今陕西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②硌:山上的大石。 ③榛: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圆形或倒卵形,坚果球形。 ④楛:古书上指荆一类的植物,茎可用来制箭杆。 ⑤当扈:传说中的一种鸟。 ⑥髯:胡子。 ⑦眴:通“眩”,指眼睛昏花,看不清楚。 ⑧汤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北一百二十里有座山叫上申山。山上寸草不生,多硌石,山下长有很多榛树和楛树。山林中出没的野兽主要是白鹿。鸟类主要是当扈鸟。当扈鸟的形状像野鸡,它能靠自己两颊下的须髯飞翔。有目眩症的人吃了这种鸟肉可以痊愈。汤水从上申山流出后向东流入黄河。 诸次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诸次之山①,诸次之水②出焉,而东流注于河。是山也,多木无草,鸟兽莫居,是多众蛇。 ①诸次之山:即诸次山,山名,在今陕西榆林北毛乌素沙漠中。 ②诸次之水:即诸次水,水名,一说即流经今陕西佳县的佳芦河。 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诸次山。诸次水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黄河。山上长有很多树木,这里没有草,也没有鸟兽出没,只是有为数众多的蛇。 白于山 西二百五十里,曰白于之山①,上多松柏,下多栎②檀,其兽多牛、羬羊,其鸟多鸮③。洛水出于其阳,而东流注于渭;夹水④出于其阴,东流注于生水⑤。 ①白于之山:即白于山,山名,在今陕西志丹县之北。 ②栎:栎树,乔木或灌木,叶子有锯齿或分裂,果实为坚果。 ③鸮:猫头鹰一类的鸟。 ④夹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红柳河。 ⑤生水:水名,一说即今陕西的无定河。 再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白于山。山顶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松柏,山下生长的树种主要是栎树和檀树。这座山上的动物主要是牛、羬羊,鸟类主要是鸮鸟。洛水源于这座山的南坡,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渭河。夹水发源于这座山的北坡,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生水。 申首山 西北三百里,曰申首之山①,无草木,冬夏有雪。申水②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①申首之山:即申首山(一说“申”应作“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宁夏境内。 ②申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往西北三百里有座申首山。山上不生寸草,无论冬季还是夏季都飘着大雪。申水从山巅上流了下来,流到山下后又潜入地下。山上有很多白玉。 泾谷山 又西五十五里,曰泾谷之山①。泾水②出焉,东南流注于渭,是多白金、白玉。 ①泾谷之山:即泾谷山,山名,一说在今陕西境内;一说在今宁夏境内。 ②泾水:水名,一说即今泾河。 再往西五十五里有座泾谷山。泾水从这泾谷山流出后便向东南流入渭河。山上有很多白金和白玉。 刚山尾 又西二百里,至刚山之尾。洛水①出焉,而北流注于河。其中多蛮蛮②,其状鼠身而鳖首,其音如犬吠。 ①洛水:水名,非现在所指之洛河。一说可能指今甘肃境内的祖厉河;一说指今宁夏境内的清水河。 ②蛮蛮:兽名,一说指水獭。 再往西二百里就是刚山尾端。洛水发源于此,并向北流入黄河。山上有很多蛮蛮,这种叫蛮蛮的野兽身形似鼠,长着一个像鳖的脑袋,还不时发出如狗吠的叫声。 英鞮山 又西三百五十里,曰英鞮之山①,上多漆木,下多金玉,鸟兽尽白。涴水②出焉,而北注于陵羊之泽③。是多冉遗之鱼④,鱼身、蛇首、六足,其目如马耳,食之使人不眯⑤,可以御凶。 ①英鞮之山:即英鞮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涴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陵羊之泽:即陵羊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冉遗之鱼:即冉遗鱼,传说中的一种鱼。 ⑤眯:梦魇。 再往西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叫英鞮山。山顶上生长很多漆树,山脚下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山中的鸟兽都是白色的。涴水从这座山流出后向北流入陵羊泽。涴水中有许多冉遗鱼,这种鱼身似鱼,但头似蛇,而且还长有六只脚,眼睛的形状如同马耳朵。吃了这种鱼的人可以使人不患梦魇症,还可以防止凶灾。 中曲山 又西三百里,曰中曲之山①,其阳多玉,其阴多雄黄、白玉及金。有兽焉,其状如马而白身黑尾,一角,虎牙爪,音如鼓音,其名曰驳②,是食虎豹,可以御兵。有木焉,其状如棠而员③叶赤实,实大如木瓜④, 名曰櫰木⑤,食之多力。 ①中曲之山:即中曲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甘肃境内;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驳:传说中的一种猛兽。 ③员:同“圆”。 ④木瓜:植物名。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长椭圆形,开淡红色花,果实也叫木瓜,长椭圆形,黄色,有香气。 ⑤櫰木:即櫰槐,一种落叶乔木。 再往西三百里有座山,名叫中曲山。山的南坡有很多碧玉,山的北坡有很多雄黄石、白玉及金矿。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马,全身白色,尾巴黑色,长着独角,牙似虎牙,爪似虎爪,吼叫声如击鼓声。这种野兽名叫驳,以吃虎豹为生,可以抵御兵灾。这里还生长有一种树木,形状似棠树,但树叶是圆的,结的果实是红色的,果实大小恰似木瓜。这种树叫櫰树。人吃了树上的果实会力气过人。 邦山 又西二百六十里,曰邦山①,其上有兽焉,其状如牛,猬毛,名曰穷奇②,音如狗獆③,是食人。 濛水④出焉,南流注于洋水⑤,其中多黄贝、蠃鱼⑥,鱼身而鸟翼,音如鸳鸯,见则其邑⑦大水。 ①邦山:山名,在今甘肃天水市。 ②穷奇:传说中的一种兽。 ③獆:同“嗥”,指野兽吼叫。 ④濛水:水名,即今甘肃天水市的来谷河。 ⑤洋水:水名,即今甘肃天水市的藉河。 ⑥蠃鱼:传说中的一种鱼。 ⑦邑:城镇,县。 再向西二百六十里是邦山。山上有一种兽,形状像牛,身上的毛像刺猬身上的刺一样,名字叫“穷奇”。它的叫声像狗在嗥叫,会吃人。濛水发源于邦山,向南流入洋水。水中有很多黄色的贝和蠃鱼,蠃鱼长着鱼的身子,鸟的翅膀,叫声像鸳鸯。它在哪个地方出现,哪个地方就会发大水。 西山四经总括 凡西次四经自阴山以下,至于崦嵫之山,三千六百八十里。其神祠①礼,皆用一白鸡祈,糈以稻米,白菅为席。 ①祠:祭祀。 纵观西山第四列山系,东南自阴山,西北至崦嵫山,绵延三千六百八十里。祭这些山的山神时,都要用一只白色的鸡作为祭品祈祷,祭祀的精米用稻米,放置在用白菅编织成的席垫上。 西山经总括 右西经之山,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上面所述西山经,长达一万七千五百一十七里。 西山经叙述了位于中国西部的一系列山,以及发源于这些山的河流,在这些山上生长的植物、动物及其形状、特点,出产的矿物,与这些山有关的历史人物、神名,掌管这些山的山神的形状,祭祀这些山神的方法等。西山经中所记述的群山,位于今陕西、山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内蒙古境内,其中近三分之一的山的具体位置可以确定。 北山经第三 单孤山 北山经之首,曰单狐之山①,多机木②,其上多华草③。漨水④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水,其中多芘石⑤、文石。 ①单狐之山:即单狐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为今宁夏、内蒙古界上贺兰山的一部分;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机木:木名,即桤木,落叶乔木,叶长椭圆形,木质柔软。 ③华草:一说即多花之草;一说指草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漨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芘石:疑为“茈石”,指紫色的石头。 北山最大的山头叫单狐山。山上长着很多机树,还有茂密的花草。有条名叫漨水的溪流向西流入泑水。泑水中有很多紫石和文石。 求如山 又北二百五十里,曰求如之山①,其上多铜,其下多玉,无草木。滑水②出焉,而西流注于诸之水。其中多滑鱼③,其状如鳝,赤背,其音如梧④,食之已⑤疣⑥。其中多水马⑦,其状如马,文臂⑧牛尾,其音如 呼⑨。 滑鱼①求如之山:即求如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为今宁夏、内蒙古界上贺兰山的一部分;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滑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作“滑水”,即滑水河,在今陕西汉中。 ③滑鱼:鱼名。 ④梧:一说指枝枝梧梧,即支支吾吾;一说指琴。 ⑤已:治愈。 ⑥疣:一种皮肤病,俗称瘊子。 ⑦水马:动物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河马。 ⑧臂:动物的前肢。 ⑨呼:指人呼叫。 往北二百五十里,有座求如山。山顶蕴藏有很多铜矿,山下有很多玉石,山上没有草木。滑水发源于这里,它流出山涧后,再向西流入诸卤比水。滑水中有很多滑鱼。这种鱼的形状就像黄鳝,但背是红色的,不时发出如唔唔哝哝的嘀咕声。人吃了这种鱼,可以治皮肤上的小疙瘩。滑水中还有很多水马。这种动物身形似马,但四肢长有花纹,尾巴似牛尾,不时还发出如人的呼唤声。 带山 又北三百里,曰带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青碧②。有兽焉,其状如马,一角有错③,其名曰疏④,可以辟⑤火。有鸟焉,其状如乌,五采而赤文,名曰奇鸟⑥,是自为牝牡⑦,食之不疽⑧。彭水⑨出焉,而西流注于芘湖之水⑩,其中多儵鱼,其状如鸡而赤毛,三尾、六足、四首,其音如鹊,食之可以已忧。 ①带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应为今宁夏、内蒙古界上贺兰山的一部分;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错:琢玉用的磨刀石。 ④月雚疏:传说中的一种兽。 ⑤辟:通“避”,避开。 ⑥奇鸟余鸟:传说中的一种鸟。 ⑦牝牡:雌性和雄性。 ⑧疽:中医指局部皮肤肿胀坚硬而皮色不变的毒疮。 ⑨彭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新疆境内的奎屯河。 ⑩芘湖之水:即芘(一作“茈”)湖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新疆境内的艾比湖。 儵鱼:传说中的一种怪鱼。 已:治愈。 再往北三百里有座带山。山顶上有很多玉石,山脚下有很多青碧玉。山中有种野兽,身形像马,长着一只角,角的尖端犹如磨刀石。这种野兽名叫月雚疏。可以用它来避免火灾。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乌鸦,羽毛五彩斑斓。这种鸟名叫奇鸟余鸟。这是一种雌雄同体的鸟。人若吃了它的肉,就可以不生疽病。彭水流出这座山后就向西流入芘湖。芘湖中有很多鱼。这种鱼身形像鸡,羽毛红色,长着三条尾巴、六只脚和四只眼睛。它的声音就像喜鹊叫。人若吃了它的肉便可治愈忧郁症。 谯明山 又北四百里,曰谯明之山①。谯水②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何罗之鱼③,一首而十身,其音如犬吠,食之已④痈⑤。有兽焉,其状如貆⑥而赤豪,其音如榴榴,名曰孟槐⑦,可以御凶。是山也,无草木,多青 雄黄。 ①谯明之山:即谯明山,山名,一说指今内蒙古的卓资山;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谯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何罗之鱼:即何罗鱼,传说中的一种鱼。 ④已:治愈。 ⑤痈:一种毒疮,多生在脖子上或背部,常表现为大片块状化脓性炎症,疼痛异常。 ⑥貆:亦作“狟”,指豪猪。 ⑦孟槐:兽名,一说指貉的一种。 再往北四百里有座谯明山。谯水,由这座山流出后便向西流入黄河。谯水中有很多何罗鱼。这种鱼有一个头,长着十个身子,叫声像狗叫。如果吃了这种鱼,可以医好疽病。在这山里还有一种野兽,身形像豪猪,但毛刺是红色的,叫声像榴榴。这种野兽名叫孟槐,可以避凶。这座山没有草木,有很多青色的雄黄石。 虢山 又北三百八十里,曰虢山①,其上多漆,其下多桐②椐③,其阳多玉,其阴多铁。伊水④出焉,西流注于河。其兽多橐驼⑤,其鸟多寓⑥,状如鼠而鸟翼,其音如羊,可以御兵。 ①虢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桐:桐树,包括泡桐、油桐及梧桐。 ③椐:古书上说的一种树,又叫灵寿木,枝节肿大,可以做拐杖。 ④伊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橐驼:即骆驼。 ⑥寓:这里似指蝙蝠。 再往北三百八十里有座虢山。山坡上长着许多漆树,山坡下生长着桐树和椐树。山南多玉,山北多铁。伊水发源于此。从山中流出后,就向西流入黄河。在这座山里最多的野兽要算是野骆驼。在山林里多为寓鸟。 这种鸟,形状像老鼠,但长着鸟的翅膀。这种鸟的叫声像羊咩,只听说可以用它来防患入侵的敌人。 虢山尾 又北四百里,至于虢山之尾,其上多玉而无石。鱼水①出焉,西流注于河,其中多文贝。 ①鱼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往北走四百里之外,就到了虢山的尾端。在这山上只有玉石而无石头,鱼水从这里流出后向西流入了黄河。鱼水中有很多带花纹的贝壳。 石者山 又北二百八十里,曰石者之山①,其上无草木,多瑶碧②。泚水③出焉,西流注于河。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题④白身,名曰孟极⑤,是善伏,其鸣自呼。 ①石者之山:即石者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 ②瑶碧:美玉和青绿色的玉石。 ③泚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题:额头。 ⑤孟极:兽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属豹的一种。 再往北行二百八十里就到了石者山。可惜山上寸草不生,但有很多瑶玉和碧玉。泚水就从这座山流出后向西流入黄河。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豹,额头上有很多花纹,身上的毛是白色的,名叫孟极,这个“孟极”,善于躲藏,它叫喊时就像喊自己的名字。 灌题山 又北三百二十里,曰灌题之山①,其上多樗②柘③,其下多流沙,多砥④。有兽焉,其状如牛而白尾,其音如⑤,名曰那父⑥。有鸟焉,其状如雌雉而人面,见人则跃,名曰竦斯⑦,其鸣自呼也。匠韩之水⑧出焉,而西流注于泑泽,其中多磁石。 ①灌题之山:即灌题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一说在今甘肃境内。 ②樗:臭椿树。 ③柘:柘树,落叶灌木或小乔木,叶子卵形或椭圆形,柘木可提取黄色染料。 ④砥:细的磨刀石。 ⑤:同“叫”,大声呼唤。 ⑥那父:兽名,一说是野生黄牛的变异种。 ⑦竦斯:传说中的一种鸟。 ⑧匠韩之水:即匠韩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从单张山再往北三百二十里有座山,名叫灌题山。这座山上生长着臭椿树和柘树,山下有很多流沙和磨刀石。山上有一种野兽,身形似牛,尾巴白色,叫声像人在呼喊一样。这种野兽名叫那父。山上还有一种鸟,形状像雌山鸡,脸像人面,一见人就跳跃。这种鸟名叫竦斯。它的鸣叫声就像在呼喊自己的名字“竦——斯”。匠韩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流向泑泽。匠韩水中有很多磁石。 潘侯山 又北二百里,曰潘侯之山①,其上多松柏,其下多榛楛,其阳多玉,其阴多铁。有兽焉,其状如牛,而四节②生毛,名曰旄牛③。边水④出焉,而南流注于栎泽⑤。 ①潘侯之山:即潘侯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新疆境内。 ②四节:四肢的关节。 ③旄牛:即牦牛。 ④边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⑤栎泽: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再向北二百里有座潘侯山。山上生长松树和柏树,山下生长榛树和楛树。山南有很多玉石,山北有丰富的铁矿。山中有一种野兽,身形似牛,四脚骨节处长着很长的毛。这种野兽名叫牦牛。边水从这座山流出后便 向南流入栎泽。 小咸山 又北二百三十里,曰小咸之山①,无草木,冬夏有雪。 ①小咸之山:即小咸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是今新疆北部的友谊峰;一说应在今新疆哈密附近。 再向北二百三十里有座山,名叫小咸山。山上不生寸草,无论是冬天还是夏日,都总在落着雪。 浑夕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浑夕之山①,无草木,多铜玉。嚣水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海②。有蛇一首两身,名曰肥遗③,见则其国大旱。 ①浑夕之山:即浑夕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海: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似指渤海。 ③肥遗:传说中的一种蛇。 北岳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浑夕山。这座山寸草不生,但蕴藏有丰富的铜矿和玉石资源。嚣水就发源于这座山,出了山后便向西北流去,一直流入渤海。这座山上有一种蛇。这种蛇只有一只头,却长着两个身子,名叫肥遗。一旦它出现,国家便要遭受严重的旱灾。 北单山 又北五十里,曰北单之山①,无草木,多葱韭。 ①北单之山:即北单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浑夕山再往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北单山。这座山光秃秃,只有山葱、山韭。 罴差山 又北百里,曰罴差之山①,无草木,多马。 ①罴差之山:即罴差山,山名,在今内蒙古境内,具体所指待考。 北单山再往北一百里有座山,名叫罴差山。这座山上不生长草木,倒有很多野马。 北鲜山 又北百八十里,曰北鲜之山①,是多马。鲜水②出焉,而西北流注于涂吾之水③。 ①北鲜之山:即北鲜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蒙古境内。 ②鲜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涂吾之水:即涂吾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可能指今之叶尼塞河。 罴差山再往北一百八十里有座山,名叫北鲜山,有很多野马。鲜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便向西北流去,一直流入涂吾水。 堤山 又北百七十里,曰堤山①,多马。有兽焉,其状如豹而文首,名曰狕②。堤水③出焉,而东流注于泰泽④,其中多龙龟⑤。 ①堤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指今西伯利亚的屯金山。 ②狕:兽名,具体所指待考。 ③堤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④泰泽:水名,一说可能指贝加尔湖。 ⑤龙龟:一说指龙和龟;一说指一种大龟。 北鲜山再往北一百七十里有座山,名叫堤山。这座山上有很多野马。山上还有一种野兽,身形像豹,但脑袋上有花纹,这种野兽名叫狕。堤水就发源于这座山,从山涧流出后向东流去,一直流入泰泽。堤水中有很多龙龟。 北山一经总括 凡北山经之首,自单孤之山至于堤山,五千四百九十里。其神①皆人面蛇身,其祠②之:毛用一雄鸡、彘③瘗④,吉玉⑤用一珪,瘗而不糈。其山北人皆生食不火之物。 ①神:指山神。 ②祠:祭祀。 ③彘:猪。 ④瘗:埋葬。 ⑤吉玉:彩色的玉。 北山第一列山系,从单孤山到堤山,蜿蜒五千四百九十里。这些山的山神都长着人的面孔和蛇的身子。祭祀这些山神时,用的牲畜是一只公鸡和一头猪,将它们埋在地下。祭祀用的玉器是一块珪,祭祀时不用精米,只将这些牲畜和玉器埋在地下。在山北坡居住的人,都只吃生食而不用火烧。 管涔山 北次二经之首,在河之东,其首枕汾①,其名曰管涔之山②。其上无木而多草,其下多玉。汾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河。 ①汾:指汾河,水名,在今山西中部,是黄河第二大支流。源出宁武县管涔山,在河津市西入黄河。 ②管涔之山:即管涔山,山名,在今山西宁武县境内。 北山第二列山系最南端的山,在黄河的东边,濒临汾水,名叫管涔山。山上不生长树木,但生长有很多的草。山脚下有很多玉石。汾水就发源于这座山,从山涧流出后便向西流入黄河。 少阳山 又西①二百五十里,曰少阳之山②,其上多玉,其下多赤银。酸水③出焉,而东流注于汾水,其中多美赭④。 ①西:一作“北”。一说应作“南”。 ②少阳之山:即少阳山,山名,一说即今山西古交市、静乐县界上的关帝山,又名南阳山。 ③酸水:水名,即今山西的文峪河。 ④赭:红土。 管涔山往西二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少阳山。这座山的山顶有很多玉石,山脚蕴藏有很丰富的赤银矿。酸水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东流入汾水。酸水水底有很多优质红土。 县雍山 又北五十里,曰县雍之山①,其上多玉,其下多铜,其兽多闾②麋,其鸟多白翟③、白④。晋水⑤出焉,而东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鱼,其状如儵⑥而赤麟⑦,其音如叱⑧,食之不骄⑨。 ①县雍之山:即县雍山,山名,即今山西太原市西南晋祠西山,一名龙山。 ②闾:兽名,一说即羭,指黑色的母羊。 ③翟:长尾的野鸡。 ④白:鸟名,即白翰。 ⑤晋水:水名,在今山西境内。 ⑥儵:鱼名,长达16厘米,银白色。 ⑦麟:同“鳞”,指鱼鳞。 ⑧叱:大声呵斥。 ⑨骄:一作“骚”,指狐臭。 少阳山再往北五十里有座山,名叫县雍山。这座山的山顶有很多玉石,山脚蕴藏有很丰富的铜矿。山上的野兽主要是山驴和麋鹿,栖息的鸟类主要是白翟和白翰鸟。晋水就发源于这座山,从山涧流出后便向东南流去,汇入汾水。晋水中有很多鱼,身形像鱼,有红色的鱼鳞,不时还能发出似斥责人的叫声。人若吃了这种鱼,可以医治好狐臭。 狐岐山 又北二百里,曰狐岐之山①,无草木,多青碧②。胜水③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汾水,其中多苍玉④。 ①狐岐之山:即狐岐山,山名,在今山西孝义市西南。 ②青碧:青色的玉石。 ③胜水:水名,在今山西境内。 ④苍玉:灰白色的玉。 县雍山再往北二百里有座山,名叫狐岐山。这座山上寸草不生,有很多青色的玉石。胜水就发源于这座山,流出山涧后便向东北流去,汇入汾水。胜水中有很多灰白色的玉。 白沙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白沙山①,广员②三百里,尽沙也,无草木鸟兽。鲔水③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白玉。 ①白沙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山西境内;一说在今河北境内;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 ②员:同“圆”。 ③鲔水:水名,具体所指待考。 狐岐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白沙山。这座山方圆三百里,整个山都是由沙堆成的。山上没有鸟兽,也不生长草木。鲔水就发源于这座山的山顶,并潜入沙里,至山下流出地面。鲔水中有很多白色玉石。 敦头山 又北三百五十里,曰敦头之山①,其上多金玉,无草木。旄水出焉,而东流注于印泽②。其中多马③,牛尾而白身,一角,其音如呼。 ①敦头之山:即敦头山,山名,具体所指待考。一说在今内蒙古境内;一说在今山西境内。 ②印泽:水名,一作“邛泽”,具体所指待考。 ③马:水兽名,具体所指待考。 诸余山再往北三百五十里有座山,名叫敦头山。这座山上蕴藏有丰富的金矿和玉石,但寸草不生。旄水就发源于这座山,从山涧流出后便向东流去,汇入印泽。旄水中有很多马。长着牛样的尾巴,全身白色,头顶只有一只角,发出的吼叫声就像人的呼喊声。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gx/7735.html
- 上一篇文章: 废墟教堂ldquo流rdquo出
- 下一篇文章: 荨麻疹中成药有哪些,10种治疗荨麻疹中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