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探源:南沙参、北沙参

沙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但是并没有具体植物形态的表述,很难讲具体是南沙参还是北沙参,这就给后世留下了挑战的空间。也就难免涉及到南沙参、北沙参入药时间的争议。有观点认为《神农本草经》所载的沙参为南沙参。《神农本草经》讲沙参“生川谷”,《名医别录》讲沙参“生河内及宛朐、般阳续山”,至唐代《新修本草》中记载说沙参“今沙参出华州为善”,唐之前的沙参生境均为山谷内陆,而北沙参的生境则为海边沙滩,以此来看至少唐之前的沙参应当为桔梗科植物的南沙参。据考证,直到宋代《本草图经》中则出现了桔梗科植物与伞形科植物混用作为沙参的记载,这种南北沙参混用的现象一直持续到清代时期才被逐渐识别开来。

清时张山雷《本草正义》说:“沙参,古无南北之别,石顽《逢原》始言沙参有南北二种。”山雷先生认为南北沙参之别始于张璐的《本经逢原》(年)。其实不然,“北沙参”早在明代倪朱谟《本草汇言》(年)中就已有记载,文载:“《卫生易简方》治虚火上炎咳嗽无痰,骨蒸痨热,肌皮枯燥,口苦烦渴等症,用真北沙参、麦门冬、知母、川贝母、怀熟地、鳖甲、地骨皮各四两,或作丸,或作膏,每早服三钱,白汤下。”显然,倪氏是引用了《卫生易简方》的说法,而后者则是明代胡濙15世纪初期(约年)所作,也就是说“北沙参”这一名称实际早在明代早期就已经被使用了。此外,更有学者提及早在明代蒋仪的著作《药镜》中就已经将北沙参立条予以记载了。

南沙参来源于桔梗科植物轮叶沙参或沙参的干燥根,北沙参来源于伞形科植物珊瑚菜的干燥根,两种不同科的植物在外貌上具有很明显的差异,究竟是怎样的机缘巧合令古人将形态完全不同的植物混为一种“沙参”使用的,于今来看,也真是一个难解之谜了。或许是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不同产地的沙参具有不同的功用,如张璐《本经逢原》(年)讲:“北者质坚、性寒,南者体虚力微。”吴仪洛《本草从新》(年)也说:“南沙参补阴、清肺火。功同北参,而力稍逊。”认识较为深刻的也便是张秉成的《本草便读》(年)了,张氏说:“清养之功,北逊于南。其润降之性,南不及北耳。”可见,意识到南北沙参的功用有别,至今也不过是百多年的时间而已。

南沙参主含皂苷类成分,嚼尝之味清润而微苦辛;北沙参则主含香豆素类化合物及生物碱类成分,久嚼无苦味,有一种微焦香,汁液莹稠。这也正是沙参“清养之功,北逊于南。润降之性,南不及北”的奥秘所在。《神农本草经》中对沙参用途记载为“主血积,惊气,除寒热,补中,益肺气。久服利人。”清代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曰:“沙参为肺家气分中理血之药,色白体轻,疏通而不燥,润泽而不滞,血阻于肺者,非此不能清也。”徐氏之说,颇得《神农本草经》之妙。清末民国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又讲:“沙参能清补肺脏以定魄,更能使肺金之气化清肃下行,镇戢肝木以安魂,魂魄安定其惊恐自化。”如此,也便知神农氏所言不虚,真不欺人了。

汉族医学是世界民族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神农医学是汉族医学的起源与正宗流派

VX:beijing

半夏秋时

谢谢鼓励,再接再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cd/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