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四进老师讲伤寒论65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第六十五讲05年8月日下 刚才我们主要强调了一下寒湿发黄与湿热发黄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在治疗的时候看是热是寒,我在临床上治疗过一个本身是个寒湿发黄,寒湿的比较厉害但是治来治去热证就多了,热证多了就改方向了用茵栀黄了,寒湿体质差的时候不能用大黄,但是体质也转好,可能从寒湿转化成湿热了,手脚黄眼睛黄都去掉了,随着症状的变化我们用药也要变化,所以中医吃一段时间要调方子,温病派效不更方是不对的。这叫观其脉症随政治之。 伤寒论第96条“阳明病,法多汗,反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若是正阳阳明的话应该是汗多,伤寒转其阳明者,其人汲汲微汗出也,它在坐着都浑身冒汗,这是正阳阳明。这个法多汗反而无汗,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此以久虚故也。这个阳明病无汗,这是仲景点出来了应该有汗反而无汗这是个特殊情况,胃热肯定是有汗了,胃寒是无汗的,是一个胃寒还是寒湿还是个湿热这就得辩证,因为人体有湿热的话身上也没有汗,但是头会汗出齐颈而还,身上有汗的话身上不会成黄疸,正因为它汗热排不出来没有排泄的渠道才会无汗,这里法多汗反无汗,若是胃寒寒湿他就没汗,湿热也没有汗,这时身上老痒,黄疸病时间长了皮肤会出现瘙痒,这就证明湿邪久郁皮肤有湿气有寒湿了,这种虚是寒湿不能用补药,用补药更厉害了成湿热了,这里说的虚是脾虚脾湿,而不是阴虚阳虚,临床上好多黄疸病人这痒那痒的,西医说胆碱刺激神经末梢,主要是湿得利湿,这种情况下不能用泻药因为告诉你是久虚,这黄疸这痒那痒的一看有湿气,湿郁皮下,不能用泄,一泄湿去不掉,伤到阳气了,仲景教你辩证寒热虚实,不管六经怎么辩证他都会出现一个寒的问题热的问题虚的问题湿的问题,因为八纲嘛当然还有湿热,湿与热是否结合,不管哪一经都出现这个问题,里病出表的痒跟这个痒是不同的。 伤寒论97条“阳明病,反无汗而小便利,二三日呕而咳,手足厥者,必苦头痛;若不咳,不呕,手足不厥者,头不痛。”刚才说的阳明病反无汗小便不利,肯定有湿,这里说反无汗小便利证明没有湿邪,反无汗没有湿邪证明就是个寒,这条写小便利证明96条有小便不利,仲景写的很简化,让你来回琢磨考虑。小便利反无汗证明是寒湿,有汗是有热无汗的话常年无汗证明是胃气不足胃寒。有两三天吐的厉害还咳嗽,过两三天又没事了,手脚冰冷。胃热的厉害手脚也是逆冷的,胃寒的话也是逆冷的,他叫你考虑到底是热还是寒,你通过它又没有汗,手脚是逆冷的一看舌苔是个白腻苔,这就知道是胃中虚寒,没有湿不是寒湿了,头疼开了非常疼,这种临床也很多一头疼就干呕,头疼疼厉害就哇哇的哕手脚是冰凉的,不吐的时候身上没汗一吐身上出一身冷汗,哇哇一吐手脚冰凉一身冷汗出来了,头疼的只想撞墙用手打头,临床上很多这种疼是怎么回事呢,头不疼的时候跟好人一样,头疼时又凉又吐,这种疼是肝胃寒湿引起的疼,肝寒胃寒这是说阳明病胃寒也是说肝寒,这个就是吴茱萸汤证,吴茱萸汤治肝寒胃寒的头疼,干呕吐涎沫手足厥逆头疼吴茱萸汤主之,这是个胃寒头疼,所以仲景在阳明篇写到了胃寒湿又写到的胃虚寒又写到了胃湿热又写到了胃燥热,阳明篇写的非常全了。所以在临床上看到一头疼就吐想拿东西敲一摸肝脉胃脉比较沉就说这种,一疼厉害手脚冰凉,没怎么咳嗽呢是偶尔咳,就是胃气寒湿以后胃寒了以后肺气不降,胃气不降容易引起肺气不降也容易咳嗽,这主要症状还在肠胃,或者是胃不好了因为土能生津,胃气不能营养到肺肺气就会咳嗽生痰,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他这种痰咳嗽比较好咳出来,不是干咳燥咳,痰比较多,肺寒胃寒肝寒,所以说张仲景不但有六经辨证还有八纲辨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在临床上可以吴茱萸汤配上藿香正气,因为阳明胃受到寒湿了虚寒了配点藿香正气,你比如喝凉水吃凉东西了又诱发头疼了,那些胃虚寒肝寒的人喝杯凉水就头疼了,额头疼头顶痛都代表阳明胃,头顶代表肝,肝寒后巅顶痛吐涎沫,哇哇一吐都是涎沫,吐冷沫,热性的吐出来的都是酸臭,胃寒吐出来是没有很大的味道,吐出来都是冷的,所以看阳明病有汗无汗是个关键,有汗是正阳明热,无汗一个是寒湿、虚寒、湿热,湿热是头汗身上无汗照样无汗,但头汗出齐颈而还小便黄;虚寒是没有湿只是寒,吴茱萸汤;寒湿有寒有湿,藿香正气就解决了,藿香就是温中化湿解表。藿香正气不是张仲景的方是后世的方也很好。阳明病有汗的话是里热逼迫津液外渗,所以汗多小便多,如果寒湿的话是阳明不从燥化而从湿化了,从太阴脾化了跟太阴脾合到一块儿了,是太阴脾有了病了,湿气不化跟阳明的燥化在一块儿了,津液不受伤反见湿郁,如果是寒湿的话津液不会受伤,阳明病正阳阳明是津伤热逼迫津液外行伤到津液了,寒湿的话不伤津液,燥从湿化,阳明主燥太阴主湿,阳明从化于太阴了,这是寒湿,所以阳明篇跟太阴篇是表里关系,谁强谁就从化于谁了,燥盛的话湿从燥化就成麻子仁丸脾约之症了,脾约胃中津液干了把脾的津液都耗干了,大便出来跟药丸一样这就是脾约证,脾为胃行其津液的功能因为胃里面没有津液而受到制约叫脾约,这叫脾随燥化,湿从燥化,寒湿是燥从湿化,所以说燥跟湿哪个强随从哪一个,在黄元御六气解里面讲六气化合看是湿重还是燥化重,学过伤寒论再去学黄元御才发现他真是高手,解释伤寒论第一高手。 伤寒论第98条“阳明病,但头眩,不恶寒,故能食而咳,其人咽必痛。若不咳者,咽不痛。”阳明病只头晕不恶寒的话就是有了热了考虑这一点,阳明病有热就能吃,还咳嗽里面有热,咽喉还痛这是胃热上逆于肺,如果阳明有热的话它会影响到肺它是肺热,影响到肺了就是咳嗽,这就是胃热上逆犯肺引起的咽喉疼痛咳嗽。上一条讲的是寒湿虚寒,这条讲的是胃热,胃热还会影响到肺、嗓子,胃热不仅影响到大肠还影响到肺、嗓子,阳明胃经能使大肠化燥胃化燥还能使嗓子疼咳嗽,胃火上逆冲到肺上。这都是对立的,上条讲胃寒这条讲胃热,那条来个胃寒湿,那条来个胃湿热,来个有汗,再来个无汗,让你来回辩证,这种情况下肺热得用上石膏了白虎汤解决了,这就是个胃热不恶寒但头眩,头晕是不是合并少阳了这也很难说,如果合并少阳了就小柴胡加石膏解决了,胡希恕大夫常用因为少阳转属阳明的比较多,口苦咽干目眩忽冷忽热的突然嗓子还疼就是小柴胡加石膏汤下去就好了。 伤寒论第99条“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这又提到小便不利了,小便不利就是有湿了,无汗要考虑是寒湿是虚寒是湿热,心中懊恼就是心中烦总感觉不对也不知烦什么,说不清反正就是郁闷不高兴,身必发黄为什么会出现呢无汗小便不利考虑是寒湿是虚寒还是湿热,但是心中懊恼了一定是有热了,所以这是个湿热证,临床上你要看到无汗小便不利心里烦啊这是发黄的先兆马上要产生黄疸了,这提示你是个湿热黄疸湿热病重,心中懊恼小便不利身上无汗,有汗也是但头汗出,只是头上冒一点点汗身上一点都没有,马上就出现黄疸了,小便不利的话就是湿没地方去热不得泄,有湿凝结,热跟湿两邪合到一块儿了,如果没有湿的话热就是孤立的,湿去热自孤它会通过汗而解,如果有湿的话,湿热凝结到一块儿它俩在一块儿狼狈为奸不好治,湿为阴邪非温不化,这种情况下不能用凉药,你说同时有湿热用点石膏清热一用完了湿化不掉了,所以后世医家温病派在这种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祛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仲景反复强调不便不利也不是后世提出来的是仲景提出来的,要把湿去掉先利小便用茵陈五苓散,把小便一利湿一去热就孤独了,热就好解了通过自身的汗也能解掉,再加点凉药石膏啊大黄啊热就清掉了,若不祛湿的话热就去不掉,越用凉药湿越重,湿为阴邪越用凉药湿越重。视频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pc/5851.html
- 上一篇文章: 自学伤寒7言诀速学伤寒论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