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体明理论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921/5712477.html 盛增秀庄爱文 中华中医药学会于年4月颁布了由王琦教授及其团队制订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成为我国第一部指导和规范中医体质研究及应用的文件,从而使中医体质学的推广应用进入里程性的阶段,成就极其卓著。但也不能不看到,在掌握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时,各地尚存在着一些不够明确之处,于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更好、更准确地推广应用。为此,笔者不揣谫陋,特就体质辨识中几个比较关键的问题,提出窥管之见,希冀有助于明白体质分类及其辨识的道理,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辨体须明不同体质形成之理,方能从根本着手进行干预 体质的形成,有着不同的因素,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1先天因素 即“禀赋”、“禀性”、“质禀”。体质九分法中“特禀体质”与此关系最为密切。《灵枢·决气》尝谓:“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吴懋先注释说:“两神者,一本于天一之精,一生于水谷之精,两神相搏,合而成此形也。”《灵枢·天年》更明确指出:“人之始生,以母为基,以父为楯。”于此可见,人之所由生,必禀受先天父母之“精”,因此父母的健康状况与子女体质的关系至密。即就特禀体质而言,其成因常“由于先天禀赋不足和禀赋遗传等因素造成的一种特殊体质,包括先天性、遗传性的生理缺陷与疾病,过敏性反应等。”实践也证明,过敏性疾病如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患者,常有家族史,与父母等上代直系亲属的遗传有很大的关系。还有小儿的“五迟”、“五软”,往往由于先天不足而影响发育,以致体质异于常人。 1.2年龄 《灵枢·天年》谓:“人生十岁,五藏始定,血气已通,其气在下,故好走。二十岁,血气始盛,肌肉方长,故好趋。三十岁,五藏大定,肌肉坚固,血脉盛满,故好步。四十岁,五藏六府十二经脉皆大盛以平定,腠理始疏,荣华颓落,发颇颁白,平盛不摇,故好坐。五十岁,肝气始衰,肝叶始薄,胆汁始灭,目始不明。六十岁,心气始衰,善忧悲,血气懈惰,故好卧。七十岁,脾气虚,皮肤枯。八十岁,肺气衰,魄离,故言善误。九十岁,肾气焦,四藏经脉空虚。百岁,五藏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素问·上古天真论》亦有类似的论述。说明人体随着年龄的增长,由生长发育而壮盛,由壮盛而转向衰老,在这过程中,人体的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和行为状态随之变化,其体质特征也有所改变。如小儿因脏腑柔弱,气血未充,肌肤娇嫩,故被称为“稚阴稚阳”之体;老人因脏腑功能衰退,气血津液虚亏,因此常呈现虚弱状态,其中“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比较多见。 1.3性别 妇女在生理上有月经、胎孕、产褥、哺乳等特点,常消耗血液,故机体相对地容易处于血分不足气分有余的状态。《灵枢·五音五味》说:“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所谓“妇女以血为本”,正是说明妇女在体质上有其特殊性,有别于男子。又妇女在心理活动上,易多愁善感,情怀抑郁,故“气郁体质”较为多见,中医所谓“妇人以肝为先天”,其义显然也包含妇女的体质特征。 1.4自然环境与生活条件 《素问·异法方宜论》论述了居处在各个地区的人民,由于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的影响,以致人体出现不同的体质特征。如东方之域,“其民皆黑色疏理”;西方之域,“其民华实而脂肥”;北方之域,“其民脏寒”;南方之域,“其民皆致理而赤色”,这显然因各地区的自然环境、生活条件等不同所造成的。再如饮食的优劣、偏嗜等,对体质亦有影响,如高粱厚味,多见痰湿或湿热体质;嗜食辛辣炙煿者,易致阳热偏旺等。 1.5精神因素 《素问·举痛论》说:“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思则气结”。指出了不良的情志活动,会使人体气机升降失常,其对体质的影响不言而喻。“笑一笑,十年少,愁一愁,白了头”,形象地说明了情志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在现实生活中,不难看到有些人由于长期情志抑郁不舒,由平和体质转变为气郁体质。特别是原先经济富裕或者地位显赫的人,因突发事件致经济亏空,或犯法进入牢房,短期内可使体质由强转弱,甚至几日之间朱颜变为白头,精神萎靡不振。 1.6疾病 疾病可改变人的体质,如大病久病之后,由于气血津液的耗损,会使体质长期处于虚弱状态,多见“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或“久病入络”,导致体内有血运不畅、瘀血留滞的潜在倾向,且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从而出现“血瘀体质”。《伤寒论》所谓“汗家”、“亡血家”,其“家”字即针对这些人体质状态而言。 明白体质形成的道理,这无疑有利于识别体质的类型,有助于采取根本性的措施进行干预。如“特禀体质”的调理,应重视先天之本,即以“从肾论治”为主,同时本着“先天生后天,后天济先天”的理论,也要兼顾脾胃。如对过敏体质引起的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等疾病,在其发作缓解期,大多注重补脾、补肾或脾肾双补以改善其体质,方如肾气丸、七味都气丸、玉屏风散等。 2辨体须明体质分别类型之理,方能有的放矢地加以调整 王琦教授提出“体质九分法”,即将人群中体质分为平和体质、气虚体质、阳虚体质、阴虚体质、痰湿体质、湿热体质、气郁体质、血瘀体质和特禀体质九个类型,各型有其判定标准。以痰湿体质为例,其判定标准是,总体特征:以体型肥胖、腹部肥满、口黏苔腻等痰湿表现为主要特征;形体特征:体形肥胖、腹部肥满松软;常见表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口黏腻或甜,喜食肥甘甜黏,苔腻,脉滑;心理特征:性格偏温和、稳重、多善于忍耐;发病倾向: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对梅雨季节及湿重环境适应能力差。这种判断指标涉及到形体、心理、行为等方面的诸多表现,并指出其发病倾向性和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等,诚属比较完整、周密,颇切合实用。但值得指出的,判定九种体质类型的标准,目前大多处于整体宏观状态。至于形态结构、生理机能和心理状态等微观变化及其定性定量的特异性实验指标,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研究,这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这里有必要强调指出的是,中医传统的诊断方法,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在判定体质类型指标上,还有不少潜力可挖。以脉诊为例,笔者曾对古代文献中关于体质与脉象的关系,作了较深入的发掘、整理与研究,发表了《体质与脉名论评议》,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明白体质分类的道理,这无疑有利于有的放矢地予以调整。以“气郁体质”为例,笔者认为当以越鞠丸、逍遥散较为合适。如有报道应用越鞠丸治疗中学生精神失调(神志抑郁)72例,总有效率达94.4%。当然,对于气郁体质的调治,药物仅是起辅助作用,主要还得怡情悦志,调整其心理状态,所谓“心病需要心药疗”,即此意也。就逍遥散而言,本方虽宜于气郁体质,但服药者若不重视心情调节,徒守药饵,恐无多大益处。“药逍遥人不逍遥,亦属无功”,此之谓也。又如气虚体质,在儿童多因先天与后天不足使然,而后天脾胃虚弱更是主要因素,因此对儿童气虚体质的干预,应着重调理脾胃。著名中医学家岳美中曾介绍一个案例:戈某某,女性,12岁。因其母体弱多病,晚生此女,先天不足,累及后天,从襁褓时发育不够好,直到现在,身矮肌瘦,稍一动作即感劳累气短,懒于玩耍,且目力非常衰弱,一读书写字,不超过10分钟,即感觉目抽而痛,因之休学。在沪治疗一个时期,无效,于年11月初来北京就诊。切其脉虚软,舌淡,面色?白,目白睛过白,大便有时不成条,食极少,每顿不过半两许。认为是脾胃不足,并无其它疾患。为治疗这种功能衰退,用资生丸以培养后天之本。处方:人参45克,茯苓30克,白术45克,山药30克,薏苡仁22.5克,莲子肉30克,芡实22.5克,甘草15克,陈皮30克,麦芽30克,神曲30克,白豆蔻12克,桔梗15克,藿香15克,川黄连6克,砂仁22.5克,白扁豆22.5克,山楂22.5克。此方原为丸剂,微嫌蜜丸稍碍消化,改作煎剂用。共为粗末,每次6克,煎2次合在一处,午、晚饭后1小时左右各服1次。服20天后,即食量大增,一个月后每餐可进三两,面色红润,精神焕发,喜玩乐动,目力亦见强,能看书写字持续半小时以上。其它各类体质的调治,同样需要根据“辨体论治”的原则,针对性给予处方遣药,这样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辨体须明体质可变可调之理,方能促其向平和体质转化 “阴阳平衡”和“阴阳转化”理论是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就人的体质而言,正常体质(平和体质)是体内阴阳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异常体质是体内阴阳有所偏颇。同时,不同体质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如正常体质可以转变为异常体质,而异常体质同样可以转变为正常体质。有个例子很能说明问题:解放初期,不少南下干部不服当地“水土”,加上饮食结构的改变,对新的环境很不适应,以致体质发生了明显变化,甚或出现湿热体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适应于新的环境,体质亦恢复正常。的确,在这过程中“条件”起着主导作用,是体质转化的决定因素和物质基础。 明白体质可变可调的道理,有利于我们运用“治未病”的理论,采取相应的养生保健方法,如注意饮食起居调节、重视心理疏导、加强体育锻炼、顺应自然环境和提倡有病早治等,促使异常体质向正常体质转化,以免疾病的发生,或将疾病消灭于萌芽状态。至于干预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应本着“辨体论治”和“因人制宜”的原则,灵活掌握应用。 4辨体须明兼夹复合体质之理,方能主次兼顾的给予处置 由于体质形成因素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以及体质的可变性,因此在异常体质人群中,兼夹体质较为常见。有研究显示:中国一般人群中1/3属于平和体质,约2/3为偏颇体质。2/3偏颇体质中,同时具备二种或二种以上的偏颇体质特征,即兼夹体质普遍存在于广大人群中。尤其值得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jg/8267.html
- 上一篇文章: 乳猪拉稀的治疗原则超实用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