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酱草

ThlaspiarvenseLinn

来源:

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PatriniascabiosaefoliaFisch.exLink.、白花败酱P.villoseJuss.的干燥全草。

夏、秋季采收,全株拔起,除去泥沙,洗净,阴干或晒干。切段,生用。

相关名字:

败酱、黄花败酱、苦菜、豆豉草、观音菜。

产地:

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主产于四川、河北、河南、东北三省等地。

性状鉴别:

性味归经:

辛、苦,微寒。归胃、大肠、肝经。

功效: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祛瘀止痛。

主治病证:

1.肠痈肺痈,痈肿疮毒。

本品辛散苦泄寒凉,既可清热解毒,又可消痈排脓,且能活血止痛,故为治疗肠痈腹痛的首选药物。用治肠痈初起,腹痛便秘、未化脓者,常与金银花、蒲公英、牡丹皮、桃仁等同用;若治肠痈脓已成者,常与薏苡仁、附子同用,如薏苡附子败酱散(《金匮要略》)。本品还可用治肺痈咳吐脓血者,常与鱼腥草、芦根、桔梗等同用。若治痈肿疮毒,无论已溃未溃皆可用之,常与金银花、连翘等药配伍,并可以鲜品捣烂外敷,均效。

2.产后瘀阻腹痛。

本品辛散行滞,有破血行瘀,通经止痛之功。如《卫生易简方》单用本品煎服,或与五灵脂、香附、当归等药配伍,用于治疗产后瘀阻,腹中刺痛。

此外,本品亦可用治肝热目赤肿痛及赤白痢疾。

用法用量:

煎服,6~15g。外用适量。

使用注意:

脾胃虚弱,食少泄泻者忌服。

鉴别:

据本草记载,上述败酱科植物应为败酱草正品,但在北方地区习惯将菊科植物苣荬菜(北败酱)的带根全草作为本品使用;在南方地区习惯将十字花科植物菥蓂(苏败酱)的带果全草做为败酱草使用。应注意鉴别。

败酱草市场上来源比较复杂,各省所用习用品较多。国家药典来源为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两者均有败酱气同等入药,鉴别要点如下: 

黄花败酱根生叶卵形或长椭圆形,羽状分裂,边缘具锯齿,散生疏毛,茎叶小,对生,羽状深裂,裂片广被针形,两面疏被粗毛。茎梢开黄色小花,排列成疏散的伞形花序。果实长椭圆形,具三棱。

主要鉴别要点为:1.茎生叶多卷缩或破碎,边缘有锯齿。2.根茎表面暗棕至暗紫色,节上有细根。3.有特异酱臭味。   

白花败酱被白色粗毛,基生叶卵形或矩形,边缘有粗齿;茎生叶,对生,羽状深裂,裂片被针形或线形,先端锐尖,基部狭窄,下延成翼,边缘具粗锯齿,两面均有粗毛,上部近于无柄。叶腋开白色小花,聚伞花序排列成圆锥状。果实矩圆形,有翅状疱片。   

黄花败酱与白花败酱两者区别是黄花败酱地下根茎节间2cm以下,节生细根;白花败酱地下茎节间长3cm以上,节生粗毛。

以上两种商品均以叶少碎落花叶齐整,酱臭浓者为佳。

北方败酱草习惯使用菊科植物苣莳菜的带根全草,习称北败酱。《救荒本草》中记载有苦苣菜,俗名天精菜,苗塌地生,其叶光者似黄花苗,叶花者似山苦荬,茎叶中有白汁。败酱草基源为败酱科植物黄花败酱或白花败酱的全草,习称臭败酱,败酱草有烂脚丫臭味,北败酱的气味类似蒲公英。

南方习惯使用十字花科植物菥蓂的带果全草,习称南败酱。鉴别要点如下:

1.茎表面黄绿或灰绿色,断面有髓。

2.无特异酱臭味。

3.短角果边缘有翅,两面中央各有1条棱线。

根据中国药典标准,败酱草杂质不得过3%,水分测定不得过10.0%。采购时注意杂质含量和水分多少,注意是否发霉和生虫变质。

附药:墓头回

为败酱科植物异叶败酱及糙叶败酱的根。主产山西、河南、河北、广西等地。秋季采挖,去净茎苗,晒干。味辛、苦,性微寒。效用与败酱草相似,兼有止血、止带的功效,多用于治疗崩漏下血、赤白带下等证。用法用量同败酱草。

相关阅读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大血藤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鱼腥草

每天学习一味中药——金荞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jg/76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