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记者李慧通讯员李志富颜贵阳涟源报道“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钱钟书在《围城》中这样写道,而他笔下这个小镇的原型,便是今天的涟源市。这个小城,曾经是“湘中煤海”,年煤炭税费达3亿元巅峰。煤炭产业作为涟源市传统支柱产业,曾经撑起了涟源市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但近十年来,煤矿陆续关闭,财政收入锐减,大批矿工失业,很多矿工后期患上了尘肺病,家庭陷入贫困。由于常年开采,矿产区变采空区,根本没法耕种,地废了。发展的步伐放缓了,经济“空窗期”如何重塑产业脊梁?涟源市是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到年底,未退出的贫困村个,未脱贫的贫困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7.39%。扶贫之路可谓是“掉船头”,另辟蹊径,在曾经的废矿区重新培育出新叶。“涟源的希望在转型,转型的关键在产业,产业的支撑在实体经济,实体经济要靠龙头企业来引领。”这是涟源市委书记谢学龙对打造涟源产业发展高地的认识,而产业是脱贫关键。曾经的“煤海”,现在山头披绿,游客络绎不绝,山头长出的新叶成了新产品。涟源市七星街镇白杨新村曾经的煤矿区如今满山披绿,满山茶树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 转型富农,绿色经济忽如一夜春风来烈日骄阳,涟源市七星街镇白杨新村山头满山茶树在微风吹拂下摇曳多姿,你一定想象不到,这里10年前地下全是煤矿区。“地下都采空了的,山头杂草都长不起来,到处都是煤灰。”白杨新村村支书龚庆光当了21年村支书,他现在说起当初的场景还是有些痛惜。煤矿不能开采后,这里成了荒山,过去以挖煤作业为生的大批矿工失业了。眼看着这一切,开发煤矿十多年的龚梦辉决心改变这里的面貌,种植白茶,让过去跟着自己干的矿工有事可做。通过土地流转,龚梦辉先后在涟源市桥头河镇、七星街镇两地承包下荒山,如今这个山头全部被茶树覆盖,茶园规模扩大到了余亩。他计划再通过五年,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发展亩,自建基地亩。进入丰产期后可实现基地产品收入万元以上,辐射带动农户每亩收入可达元,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同样是荒山,龙头企业湖南省博盛生态农业技术开发有限公司的全域开发,流转荒山亩,打造集林业、文化、体育、旅游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园区。不仅是景区建在家门口,老百姓也跟着致富起来,多人就近就业,其中贫困户多人,特别困难的还安排扶贫摊位。生态旅游也带火了周边的乡村游,农旅结合成为了涟源产业脱贫的一大亮点。科技兴农,“绿色银行”千树万树玳玳花开康麓生物种植基地,亩荒山种下玳玳酸橙。康麓生物种植基地,“玳玳酸橙”(俗称臭皮柑)“香”了起来,村民乐了起来。康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利用绿色提取和精制技术,将人们弃之不食的臭皮柑提炼加工,花、叶、果、果皮精深开发,提取生产精油、生物添加剂、降血糖药材、香料、果胶等,公司总经理欧阳正成说树的全身都是宝。58岁的廖雪南正在基地干得热火朝天。荒山利用起来了,村民成了工人。“除了用的,还有存的。”58岁的廖雪南正在基地干得热火朝天。她负责培育多株树苗,干一天活有元,加上平时计工收入,一年收入5万多元。不光是她干得起劲,村里70多岁的老人也抢着来干活,这亩玳玳酸橙给村民打开了一扇门。公司今年还将把已流转的亩荒山种下玳玳酸橙,四季常青的臭皮柑使低质低效的荒山变成了“绿色银行”。玳玳酸橙第3年初挂果,5年进入丰产期,进入丰产期后,亩均产值可超过8千元,种植收入可达30年。“农户变股东”,3名贫困户以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入股成为股东,每年可获得元每人的保底分红。“农民变工人”,目前,种植示范基地参与种植、培管工作的贫困户达人。科技培育了“绿色银行”,也孵化了“黄金鸡蛋”。涟源远近有名的“鸡司令”龚光辉高兴地说:“鸡蛋就是印钞机。”涟源市天柱山禽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龚光辉是远近有名的“鸡司令”,他曾在俄罗斯国立财经大学留学7年,学成回国后,他扎根农村养鸡。把父亲经营了30年的养鸡场进行改造,从德国引进了最先进的全自动化家禽养殖繁育生产线,实现了隔热保温、系统控料、环保清粪、电脑控管的科学喂养模式。在失败中前行,科技助力,将家禽养殖风险大大降低。龚光辉甚至说他的养殖是零风险。“家禽养殖也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改革,要了解需求再做供给。”订单式模式不愁销路。每隔几天都有养殖老板过来买鸡蛋回去孵化。光是卖鸡蛋每天纯利润就有近元,“鸡蛋就是印钞机。”年出栏商品鸡苗4万羽、鸡蛋万枚,实现营业收入万元,利润9万元。“一片深情富沃土,致富不忘众乡邻。”在龚光辉的帮扶下,联结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在枫坪、古塘等10多个乡镇、26个村,试点发放鸡苗10多万羽,发展全自动化家禽养殖和发展生态土鸡养殖。荒山强农,健康产业药文化千秋遗泽涟源产业扶贫布局做大“一株药”,力争玉竹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涟源有种植中药材传统,有“天下药山”之称的龙山就在涟源,漫山遍野的中草药材有多种。龙山峰顶建有药王殿,殿藏“药王”孙思邈的《千金方》,药王殿古香古色,自唐以来即是江南药王文化“朝圣地”,千年香火不熄。健康产业是一个新兴朝阳产业,也是一个永不衰落的产业,涟源在产业转型中发展中药材种植加工产业。在产业扶贫布局做大“一株药”,力争玉竹种植面积扩大到8万亩,积极扶持回春堂药业、肖老爷公司、备行农业等企业提升玉竹加工能力,增加出口创汇,将涟源打造成“玉竹之乡”。一亩玉竹亩产近斤,按市场价3元计算,种植一亩玉竹收入2万多元。在六亩塘镇利民村,山头被涟源市南芙生态农业有限公司种下了玉竹,多亩的油茶林准备全部套种玉竹,现已种下亩。种玉竹成了村民的致富渠道,47岁的贫困户谭拿金自己种了2亩,又在基地务工,一个月收入近元,一年5万多元的收入不成问题。中药材种植盘活山地资源,农民获得土地流转收入和务工收入,中药材实实在在成为了一个富民产业。如回春堂药业分别在石马山镇、安平镇建立中药材种植基地,集中连片种植金银花、黄芩、白术、桔梗等中药材0多亩。现在,温江村和水平村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中药材种植之村”。总投资10.8亿元的回春堂中药现代产业园一期工程即将投产,中药材加工将大大延长产业链条。果蔬、中药材、畜禽等主导产业发展,验证着涟源市副市长邓文旦所说:“所有扶贫产业和贫困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加快打造农产品品牌,加快推进三产融合。”土地是农民的根,新发展机会来了,农民纷纷主动流转土地跟着龙头企业加油干,不仅扮美了环境,又发展了产业。涟源废矿区换档超车,产业重塑让一片荒山重新长出的新叶,既长了叶子又长了“票子”。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gx/13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