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桔梗
桔梗Jiegeng 桔梗——桔梗科Campanulaceae。 经文桔梗,味辛,微温。主胸胁痛如刀刺。腹满,肠鸣幽幽,惊恐悸气,生川谷。 《本经》言其味辛,微温,与现今认识有别。现行教科书修订为性平,味苦辛,归清热化痰类药。 本经要义 胸胁痛如刀刺:即胸胁疼痛状如刺痛。 腹满、肠鸣幽幽:即指腹胀、腹痛、肠鸣,指肠道疾患。如急慢性胃肠炎,多与脾虚、湿阻有关。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三之“参苓白术散”:莲子肉、薏苡仁、砂仁、炒桔梗各一斤,白扁豆(姜汁浸,微炒)一斤半,茯苓、人参、甘草、白术、山药各二斤,共为细末,枣汤调下。本方能补气健脾,渗湿和胃。用以治疗脾、胃气虚而夹湿之证。桔梗在方中应解读为行气益肺、中和脾胃解。 惊恐悸气:可理解为心悸、易惊。 关于桔梗活血之功效解读 中医学认为“痛如刀刺”,与瘀阻有关。“刺痛”之机制不仅仅是瘀血所致,其他如痰饮、湿热、寒湿等阻滞所致之疾亦可能引起“刺痛”。现代教科书认为桔梗无活血之力,不能用于瘀血所致疼痛证。 清·王清任《医林改错》卷上方之“血府逐瘀汤”:当归、牛膝、红花、生地黄各三钱,桃仁四钱,桔梗、川芎各一钱半,枳壳、赤芍各二钱,柴胡、甘草各一钱。本方为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常用方剂。本方由桃红四物汤与四逆散加桔梗、牛膝而成。桔梗在该方中应解为行气活血止痛,使气滞血瘀得通畅而止痛。而《方剂学》方解为桔梗开肺气,载药上行。 关于桔梗镇惊安神之功效解读 惊恐悸气属中医学“心神不安”范畴,类似现代医学之心脏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等。教科书并未讲述桔梗具有镇惊安神之功,但中医学很多名方用之,如《摄生秘剖》卷一之“天王补心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之“妙香散”等,方中使用桔梗,均应解读为镇静安神作用。现行教科书均将桔梗效用解为“载药上行”。 药物解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年版一部收载:桔梗,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的干燥根。 性平,味苦、辛。归肺经。 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痛音哑,肺痈吐脓等。 拓展阅读——鉴别要点药材鉴别桔梗药材呈圆柱形,下部渐细,略扭曲,有的有分枝,长5~20cm,直径0.5~2cm。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带皮桔梗表面黄棕色;具纵扭皱沟,并有横长的皮孔样斑痕及支根痕。上部有横纹。有的顶端有较短的根茎(习称“芦头”),其上有数个半月形茎痕(习称“芦碗”)。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习称“玉栏”),木部淡黄白色(习称“金井”),气微,味微甜后苦。 饮片鉴别本品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厚片。外皮多已除去,或偶有残留。切面皮部类白色(玉栏),较窄,形成层环纹明显,棕色。木部(金井)宽,有较多裂隙。气微,味甜而后苦。 拓展阅读——中药经验鉴别专用术语 芦头指根类药材顶端带有盘节状的短根茎。 芦碗指根类药材芦头上的数个圆形或半圆形凹窝状已枯茎痕,形如小碗。如竹根七、人参、九眼独活等的鉴定。 金井玉栏指根类药材的断面,中心木部呈淡黄色(金井),皮部为黄白色(玉栏),恰似金玉相映,又称之为“金心玉栏”。 拓展阅读——《伤寒杂病论》中载有桔梗的处方 桔梗汤(《伤寒论》卷六)桔梗一两,甘草二两,水煎服,治疗少阴病,咽喉肿痛。 排脓汤(《金匮要略》卷中)甘草二两,桔梗三两,生姜一两,大枣十枚。水煎温服,治疗内痈,脓从呕出。 通脉四逆汤(《伤寒论》卷六)桔梗、甘草各二两,附子大者一枚,干姜三两,桔梗一两。治疗少阴病,阴盛格阳,下利清谷,手足厥阴,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干呕、咽喉痛等。 排脓散(《金匮要略》卷中)枳实十六枚,芍药六分,桔梗二分,鸡子黄一枚。治疗内痈,脓从便出。 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注意事项桔梗之真伪——辨别味之苦甜 桔梗,传统处方用名应为“苦桔梗”,性平味苦。其“味苦”是重要鉴别要点,味甜者为伪品桔梗。 苦桔梗与甜桔梗长久以来混用。造成中医临床疗效之不确切。古人早有告诫,如清·张志聪《本草崇原》云:“其根外白中黄有心(金井玉栏),味辛而苦;若无心(无金井玉栏)甜者(甜桔梗),荠苨也。” 古代本草文献,已明确将苦桔梗与甜桔梗分别记载和入药,而后人未加重视。如梁·陶弘景《名医别录》所载桔梗仍为甜桔梗:“桔梗,味苦,有毒。主利五脏肠胃,补血气,除寒热风痹,温中,消谷,治喉咽痛,下盅毒。一名荠苨。”荠苨[1]即甜桔梗的别称,非《本经》所载桔梗。 [1]荠苨,即甜桔梗,为桔梗科Campanulaceae沙参属Adenophora植物荠苨AdenophoratrachelioidesMaxim.的根。学名杏叶沙参。味甘,性微寒。有清热化痰,解毒之功能。 Hello,伙伴们长按鍖椾含閭d釜鍖婚櫌鐪嬬櫧鐧滈鐪嬬殑濂?鏄嗘槑鍎跨鐧界櫆椋庡尰闄?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cd/232.html
- 上一篇文章: 小心识别这些中成药一不小心就看错
- 下一篇文章: 民间最全偏方,一整套偏方,保存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