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少阴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汤主之。

[方剂组成]

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以上各等分

[服用方法]

上三味,等分,各别捣筛已,合治之,白饮和服方寸匕,日三服。若不能服散者,以水一升,煎七沸,内散两方寸匕,更煎三沸,下火,令小冷,少少咽之。半夏有毒,不当散服。

[治则方解]

病机:寒邪客于咽喉,痰湿凝滞。

治则:散寒通阳,涤痰开结。

方义:方中半夏辛温,涤痰散结,桂枝通阳散寒,甘草缓急止痛,且调和诸药。其含咽的目的是为了使药力持久作用于患处。

[辨证要点]

本方是桂枝甘草加半夏而成;主要用于治疗风寒客于少阴经脉,兼有痰湿阻络的少阴客寒咽痛证,用于治疗寒性咽痛及音哑有一定疗效。用本方与麻黄汤或桂枝汤合方,治疗外感风寒所致咽喉疼痛,疗效较佳。

鉴别:半夏厚朴汤、甘草汤、桔梗汤、苦酒汤、猪肤汤、半夏散及汤都可治疗咽部疾病。其主要区别为:半夏厚朴汤主治痰气阻结于咽喉,以咽中有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为特点,治疗以顺气化痰利咽为主;甘草汤主治邪热侵袭,结于咽部,以咽部红肿热痛为特点,治疗以清热利咽解毒为主;桔梗汤主治痰热上攻咽痛,以咽喉不利,伴见红肿热痛为持点,治当清热利咽;苦酒汤主治痰火相结之咽痛,以咽中烂,语言不出为特点,治疗以清热涤痰,通窍利咽为主;猪肤汤主治阴虚虚火上浮所致咽痛,病以心烦,舌红少津无苔,脉细数为特点,治疗当育阴清热利咽;半夏散及汤主治寒气相结于咽部,以咽痛,局部红肿不明显为特点,治疗以通阳化痰,散寒开结为主。

[注家方论]

1.成无己《注解伤寒论》:《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佐以甘苦。半夏、桂枝之辛,以散经寒;甘草之甘,以缓正气。

2.王子接《绛雪园古方选注》:半夏散,咽痛能咽者,用散;不能咽者,用汤。少阴之邪,逆于经脉,不得由枢而出,用半夏入阴散郁热,桂枝、甘草达肌表,则少阴之邪由经脉而出肌表,悉从太阳开发,半夏治咽痛,可无劫液之虞。

3.柯韵伯《伤寒附翼》: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故有咽痛证。若因于他证而咽痛者,不必治其咽。如脉阴阳俱紧,反汗出而吐利者,此亡阳也,只回其阳,则吐利止而咽痛自除。如下利而胸满心烦者,是下焦虚而上焦热也,升水降火,上下和调而痛自止。若无他证而但咽痛者,又有寒热之别。见于二三日,是阴火上冲,可与甘草汤,甘凉泻火以缓其热;不瘥者,配以桔梗,兼辛以散之,所谓奇之不去而偶之也。二方为正治之轻剂,以少阴为阴中之阴,脉微细而但欲寐,不得用苦寒之剂也。若其阴证似阳,恶寒而呕吐者,非甘、桔所能疗,当用半夏之辛温,散其上逆之邪,桂枝之甘温,散其阴寒之气,缓以甘草之甘平,和以白饮之谷味,或为散,或为汤,随病之意也。如咽中因痛而且伤,生疮不能言,语声不出者,不得即认为热证,必因呕而咽痛,胸中之痰饮未散,仍用半夏之辛温,取苦酒之酸以敛疮,鸡子白之清以发声,且三味相合,而半夏减辛烈之猛,苦酒缓收敛之骤,取鸡子白之润滋其咽喉,又不令泥痰饮于胸膈也。4.尤在泾《伤寒贯珠集》:少阴咽痛,甘不能缓者,必以辛散之;寒不能除者,必以温发之。盖少阴客邪郁聚咽嗌之间,既不得出,复不得人,设以寒治,则聚益甚;投以辛温,则郁反通,《内经》“微者逆之,甚者从之”之意也。半夏散及汤,甘辛合用,而辛胜于甘,其气又温,不特能解客寒之气,亦能劫散咽喉佛郁之热也。

5.陈修园《长沙方歌括》:少阴主枢,热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痛,为甘草汤证;寒气不能从枢而出,逆于经脉而咽中痛,为半夏散及汤证。半夏运枢,桂枝解肌,甘草缓痛。和以白饮者,即桂枝汤啜粥之义,从中以达外,俾内外之经脉通而少阴之枢机出入矣,如咽痛不能服散,以汤少少咽之,取其轻捷,即汤亦同于散也。

[名医验案]

1.刘渡舟医案

丁某某,女,36岁。患音哑、咽喉肿痛半年多。伴咽喉痞闷,大便偏干,小便自调。舌苔薄白润滑,脉浮。证属寒遏阳郁,经脉不利,治当散寒开结。半夏15克,桂枝12克,炙甘草6克。服药6剂后,咽喉肿痛及痞闷明显减轻,已能发出声音但不清晰。上方加竹茹6克,又服6剂后,音哑已除,说话声音如常人。

2.游建熙医案

郑某,女,家庭妇女。身体素弱,有痰嗽宿疾,因娶媳期间,心力俱劳,引起恶寒发热、头痛等症,咽喉痛尤剧,卧床不起,吞咽困难,脉象两寸浮缓,咽部肤色不变。诊断:三阴中少阴主枢,少阴之脉循于咽喉,枢机失常,邪气佛逆不能外达而发生咽痛。治疗:《伤寒论》半夏汤原方,义取桂枝以解肌,甘草以清火,半夏以散结降逆,表里兼治方法。并嘱徐徐咽下。服2剂,寒热、痰嗽、咽痛等顿消,继以扶正而愈。

3.彭万年医案

王某,女。患“慢性咽炎”,症见:咽喉疼痛,声音不扬,神疲乏力,苔白腻,脉细而滑。查:患者表情痛苦,咽部无红肿,双侧扁桃体无肿大,咽后壁淋巴细胞增生。观前医均用大剂银翘、板蓝根、牛蒡之属,或甘凉清润,动辄玄参、地、麦之类,据证求因,咽喉乃少阴枢机出入门户,患者初感风热,未能及时开泄,过投寒凉,寒客少阴,真阳受遏,阳郁化热,循经上逆,故病咽痛,若再投苦寒遏郁之,则邪盛正孤,如陷重围,必急投温散开通之剂,以通营卫,畅气血,鼓锐气,抵病巢,破重围,方用半夏散及汤,半夏12克,桂枝9克,甘草6克。嘱其频频含咽,每天1剂。药后复诊,自诉:药含入口,顿觉爽快,神情舒展,守原方再服10剂而愈。

吴修飞医案:

本案是病毒性咽峡炎后期,咳嗽发热退,剩下咽痛,给与半夏汤加味而获效,有兴趣可以点击下边蓝字链接。

医院,给孩子输液还知道什么?现在没有点中医学知识你还好意思当妈妈吗?

一个孩子,病毒性咽峡炎,去化验白细胞也高。孩子妈妈跟我描述如下:

吴老师,昨天上午11点左右老师发现孩子发烧了,嗓子红,烧到39.8。

用了点布洛芬,医院查血白细胞很高,嗓子红充血,细菌感染,开了点药,晚上寒战,发烧40.3,布洛芬还没吃完就吐了。塞退热栓两粒,体温能降到37度左右。

半夜十一点多睡醒了给他喝了点粥,我看着嗓子就长出小白点了,应该是疱疹性咽峡炎,一会又寒战,布洛芬一吃又全吐了,又塞肛门两粒,最高到40.7,温水擦了一下,后来慢慢降下来了

孩子母亲网上也查资料跟我交待病情。

看看,现在没有点现代医学知识都不敢说自己是孩子妈妈。这个孩子妈妈医学知识可以达到医士级别了。真不容易啊,为妈妈们点赞!

闲话少数,我综合一下:孩子汗少,高热咽痛,咽红,舌不红,二便可。给开了加减麻黄升麻汤一剂。

麻黄6克,荆芥穗15克,桔梗6克,僵蚕6克,升麻10克,射干6克,甘草3克

一剂,日三次口服。

病毒咽峡炎西医病名,虽然化验白细胞高也不能加些清热解毒药,因为这个孩子体质偏于脾胃阳虚,不能耐受过多寒性药。所以考虑开卫分,麻黄荆芥穗,桔梗僵蚕射干升麻甘草利咽喉散结。

凡是高热孩子我都是少开一剂,这样便于观察,及时换方子。古代就有走马看伤寒说法。赵绍琴老还说高热一天换三次方子时候也有。瘟疫大家吴又可也提到急症一天三变不能说一天一剂,一开三副。

二诊:高热不退,服用西药有汗,咽痛红,嗓子好多白色疱疹,食欲不振,尿黄,口稍干,饮水不多。大便尚可。但是舌苔白腻不厚。考虑湿温。

后来聊天家长说还服用穿心莲类清热解毒药。怪不得舌苔变腻,考虑寒凉有些关系。医院开的穿心莲等药一定不要吃,抗生素也不要吃了。

处方如下:藿香6克,苏叶10克,射干6克,连翘10克,桔梗6克,牛蒡子6克,白寇3克,薏米15克,炒莱菔子10克,滑石15克,甘草3克,芦根20克,竹叶6克,

一剂三次口服,

方意:藿香苏叶芳香化湿,也能宣散,辛温不燥,射干连翘桔梗牛蒡子稍微清热利咽喉,白蔻仁辛温振奋脾胃,薏米祛湿,莱菔子消食导滞,滑石甘草六一散祛暑利湿,芦根竹叶轻清宣透。全方稍微偏凉而不苦寒,通灵为主,不呆板。

喝了一次,母亲反馈:

吴老师,孩子今天白天没有发烧,上午的时候精神很不好,买回药来还没来的及吃就睡着了,睡到四点才起来吃的药,喝了点粥,吃了点面包,现在精神很好了!

三诊:今天复诊没发热,精神也好,只是嗓子痛,咽喉部白色疱疹,舌苔退了。尿不黄,有汗,咽喉不红。

考虑从寒性咽痛下手,给予半夏汤加桔梗善后。总共四味药。家长还说这就点药?

经方特点就是药少力专,需要鉴别清楚,效果很好。本方就是半夏散方加了桔梗,桂枝辛温通宣,半夏化痰散结要药,桔梗祛痰利咽喉要药,不寒不热,炙甘草解毒之力没有了,剩下补益为主。全方辛温化痰利咽喉,还能补益中焦脾胃。真是寒性咽痛好方。

效果如何?看截图:

相关文章——————————————————————

伤寒论——桂枝甘草汤

医院,给孩子输液还知道什么?现在没有点中医学知识你还好意思当妈妈吗?

吴修飞

打赏随意!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gcjg/76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