腌柿子泡菜柿子helliphell
怎样做才能让我们拥有活力 http://www.bdfyy999.com/bdf/yufangbaojian/binglibingyin/m/21534.html 吃过柿子,吃过柿饼,或许你还尝过冻柿子。 但是,腌柿子、泡菜柿子、柿子油饼……这些你吃过吗? 对于柿子这样的水果,用煎、炸、爆、炒等中国传统烹饪手法制作,你可以想象吗? 今天的文章,给大家讲一下有关柿子的几种黑暗料理。 - 黑暗料理 “秋柿,半黄,每取百枚,盐五六两,入缸腌下。入春取食,能解酒。” 这是清代医家顾仲在《养小录》里记录下的“腌柿子”。顾仲,浙江嘉兴人,号浙西饕士,其素重养生,倡导饮食必洁且熟,有理有节,遵生颐养,以和于身。 顾仲的腌柿子,用今天的菜谱语言来说,是这样操办的——选取秋天半黄的柿子,每取一百枚柿子,用盐五六两,放到缸里腌制。到了春天取出食用,能解酒。 《养小录》的资料很多是从《食宪鸿秘》征引的。后者是清代一部重要的饮食文献,共二卷,附录一卷,传为清代大学者朱彝尊所撰,成书于康熙年间。 其内容比较丰富,以记载江浙风味菜肴为主,兼及北京及其他地区,也记载有诸种点心、果品、饮品、佐料的配制、食用方法及其食疗保健作用。 全书分作两卷,涉及饮、饭、蔬、果、鱼、禽、卵、肉等15属。翻查该书,果然找到“腌柿子”条,除“入春取食”少一“入”字外,殊无二致。 另一部清代食谱《调鼎集》,所涉“柿”条最全,但也不长,兹录于下: “柿(七月、八月有) 红柿摘下未熟(疑缺“者”字),每篮入木瓜二三枚,得气即发,并无涩味。又,每柿百枚,用矿灰一升调汤,浸一宿,味不涩。若迟用,将汤停冷浸之。又,柿又熟,味涩不可食,肥皂能熟之。每生柿百枚,用肥皂二枚同放盆中,二宿即熟。 柿饼:蒸熟,压扁去核,洒洋糖。柿饼略蒸,更觉软熟可用。充假耿饼者即此法。 柿条:切条或切各式花式,嵌胡桃仁。 柿霜清隔膏:柿霜二斤四两、橘皮八两、桔梗四两、薄荷六两、干葛二两、防风四两、片脑一分,共为末,甘草膏和入,印饼。 制柿:生柿入缸,用滚水泡一宿,次日即熟。 又,去皮捻扁,日晒夜露,候至干,晒纳瓮中,待生霜,取出即成柿饼。 又,取半熟方柿,用香油炸之,甚佳。 又,糯米一升,大柿一百个捣烂,同蒸为糕。或加枣去皮,煮烂拌之,则不干硬。 又,柿饼烂,加煮熟腌肥肉条,摊春饼,作细卷,切段。 又,单用去皮柿饼作馅亦可。 琥珀糕:柿核(疑为饼字)浸透,去皮磨粉,和冰糖水、熟糯米粉,印糕。 这一部《调鼎集》原藏于北京图书馆,集中国烹饪文化之大成,蔚为大观,乃史籍所罕见者也。 经考证,《调鼎集》系清代乾隆嘉庆年间扬州盐商童岳荐撰著。童岳荐,据清朝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记曰:“字砚北,绍兴人。精于盐荚,善谋画,多奇中,寓居埂子上。” 这部食谱,是我见到收集柿子食谱最全的古籍,其中含有去涩之法,又有柿饼之法、柿糕之法,都有点像小吃。 其中“取半熟方柿,用香油炸之,甚佳”,以及“柿饼烂,加煮熟腌肥肉条,摊春饼”,又实在有点“黑暗料理”的意味——我没吃过,不知其味道如何。 对于柿子这样的水果,用煎、炸、爆、炒等中国传统烹饪手法制作,觉得有些难以想象。不过中国地大物博,各地饮食习惯差异甚大,关于柿子的吃法也很是有趣。比如《食宪鸿秘》和《养小录》中都提到的“腌柿子”,也有新的版本,有一位朋友就说: “柿子变黄以后,摘下来和辣椒、酸菜等一起放在泡菜坛子里泡,一直泡到冬天就可以开坛吃了。吃的时候,去皮,切片,撒一点白糖就可以,味道别提多美了。这种吃法别说城里人,就连农村人有些都不知道。” 这不是“腌柿子”,倒是可以称为“泡菜柿子”。 还有一种吃法——“烧黄柿子”,或曰“烤柿子”,也相当奇特: “柿子变黄还没有完全脱涩的时候,就可以烧着吃。看着柿子不停地冒着热气,一股柿子的香味就会飘过来。烧熟后吃上一口,顿时心里美滋滋。” 贾平凹有个短篇小说《主任》,里面写到一种小吃“柿子油饼”:“原本请史胖子喝酒的,却让史胖子请了我,我心里总觉得过意不去,从乡下返回时带回来了一些软柿子,我就让妻做了柿子油饼给史胖子送些。” 柿子油饼,看来西安人常做。但此物是不是就是久负盛名的“关中名点”黄桂柿子饼? 西安城里到处可见卖黄桂柿子饼的店铺。黄桂柿子饼却不是晒干的柿饼,而是一种风味小吃。黄桂柿子饼也叫水晶柿子饼,是一种用柿子和面,烙制而成的点心。色泽金黄,饼心绵软,馅料色彩绚丽,柿桂芳香扑鼻,入口黏甜芳香。 做黄桂柿子饼的工具也简单:火炉子和平底铁锅。制作也不难:把去蒂剥皮的火晶柿子肉用箩网滤成柿子浆,与面粉一起和成软面团,包入黄桂浆、豆沙做成的馅料,拍压成一个个小圆饼,平底锅放油,将小饼煎至两面金黄就成了。 如果店铺的旁边再有几棵柿子树,既有味又有景,生意就更好了。 据说,西安一些老铺子,常常在秋天大量收购新鲜柿子,去蒂后,一层层码放在后院的大缸里,可以久储不坏。 于是从十月到来年春天,随取随做,即便是大雪纷飞,也有滋滋冒着热气的柿子饼出锅,引得路人驻足。 陕西流传着黄桂柿子饼的传说,与闯王李自成有关。 相传李自成起兵之时,关中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缺乏,临潼的老百姓为了慰劳义军,使用当地盛产的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一点面粉,烙成饼子,供起义军作干粮。 这柿子饼香甜可口,抗饥耐饿,义军官兵食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一路势如破竹,直取北京。 不管这柿饼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的,但它很快传遍关中各县,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好吃的东西自然会传世,一年年一代代地在民间流传,最后成为现在的黄桂柿子饼,成为驰名的风味小吃。 还有一句顺口溜,“软柿子摸窝子,顶个火锅子”,在河北涉县流传。 “软柿子摸窝子”是什么?是当地农村人在秋季柿子熟透时必尝的一道特色美食。其做法是把玉米面沸水和团,捏成圆饼,煮熟或蒸熟,食时窝饼上摊上柿子一起吃。那味道,甜爽可口。 有小孩的家里,为了防止小孩吃时柿子从窝饼上滑掉,还把窝子捏成中空的篓子形,把柿子放里面吃。 同样是小吃,在河北保定市满城区的柿子沟,还有一种“炸叉果”也跟柿子有关,同样令孩子们嘴馋不已。在满城区广播电视台工作、老家在柿子沟里的神星镇寺角村的张丽双,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味这道小吃。 “妈妈把炸出来的最漂亮的、最大的叉果装在盘子里,四盘一组摆在天地桌上、灶台上和祖宗的供位上。每天早晚会很虔诚地上香、磕头,有时候嘴里还会小声地念叨着心里的愿望,祈求神灵和祖先保佑一家人平安、顺利,更多的是保佑我和弟弟学业有成。赶上大年初一、正月十五和立夏庙,妈妈还会起大早去南峪的南山和村里雹山庙去烧个头香,求个好彩头。在这些供奉神位的地方,一定会有供品,而这些供品远没有现在讲究,但是炸叉果一定会有。” 炸叉果是当地春节、庙会的必备小吃,不上餐桌做主食,只作为茶余饭后的一道零食。最早的记忆,炸叉果是一道祭祀用的供品。 在这篇文章里,张丽双深情地写道:“小时候只知道炸叉果好看又好吃:有凤凰、风车、小鱼等各种形状,特别是那些巧手的奶奶们做的那叫一个漂亮,有时候真的不忍心咬下去!吃起来一咬嘎嘣脆,甜里带着点咸味儿,久吃不腻的感觉,一不留神,两大盘子常被我一个人吃光了。现在想起来也会有一种想流口水的感觉。” 做炸叉果小吃,经常用到冻柿子。“柿子化开了,妈妈把柿子皮、籽和蒂去掉,然后加入面和少量的醋、盐,炸叉果放柿子比放红糖的味道要好,颜色也更好看。” 如今日子好过了,节令食品更是五花八门。但即便如此,炸叉果在柿子沟的年节里依然有着牢固的地位。春节期间如果你有机会去柿子沟,一定要上当地人家里尝一尝这道别具风味的小吃。 完 推荐阅读 《柿曲:一枚果实的巅峰时刻》 内容简介 本书从太行山一带的居民大量种植的柿子树出发,用果、味、雅、风、色等五个部分,描述柿子的起源、味道、品种以及作用,唤起大众的生活记忆与慰藉乡愁,诠释了中国的柿子文化以及与柿子相关的艺术美学。可以说,这是中国首部全面书写柿子文化的著作。 “霜降时节一到,太行山深处的柿子就熟了。” 了解新书 金子美铃 一饭一世界(修订版) 雅活书系 煮雨文丛 乡居文丛 思考中医(第四版) 柿曲 素心 ↓点击可购买本书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gcjg/5395.html
- 上一篇文章: 苗圃里的这些草可以吃你知道吗健康又美味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