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培养意义

桔梗[platycodongrandiflorum(Jacq.)A.DC.]又名铃铛花、包袱花、道拉基、六角荷、和尚帽等,植物分类中隶属于桔梗目(Campanulales)、桔梗科(Gampanulaceae)、桔梗属(Platycodon),其根为著名的中药材,具有宣肺、祛痰、散寒、镇咳、消肿、排脓等功效。桔梗在正常情况下主要以种子或扦插繁殖,但其种子细小,价格昂贵,而且从发芽到正常生长需时较长,这期间往往还会有大量的幼苗死亡,导致育苗成本较高;而扦插繁殖系数又较低。因此,利用组织培养手段进行快速繁殖,批量生产优质种苗具有很重要的实用价值。

二培养方法2.1材料及处理

桔梗培养一般以种子作为试材。桔梗的花期约为7~9月,果期为8~10月。种子成熟采收后,可先放入~ml的三角瓶中用自来水浸泡数小时,再用加有少量洗洁净的自来水浸泡10~15min,用自来水冲洗干净;加入75%的酒精消毒1min,倒去酒精,再用无菌蒸馏水冲洗1~2次;将种子转入经过灭菌的~ml三角瓶中,加入0.1%升汞液浸泡杀菌10min,用无菌水冲洗5~6次,以彻底除去升汞。将消过毒的种子从三角瓶中取出,放在无菌滤纸上,吸干种子表面的水分,然后接种到事先准备好的MS固体培养基上。配方是MS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不加蔗糖和激素。接种密度以每粒种子相距1.5cm左右为宜。接种完成后将其置人25℃左右的培养箱中培养。待种子萌发且小苗长出3~5个叶片时,即可作为组织培养的外植体材料.

2.2培养程序

2.2.1诱导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0.8~1.5mg/L+IAA0.3~0.7mg/L+蔗糖20g/L+琼脂5~7g/L,pH值5.8。培养基先在大三角瓶中灭菌,再在超净工作台上将培养基分装至培养皿中,一般直径90mm的培养皿装入培养基25~28ml。

将培养好的无菌苗小心地从培养容器中取出,置无菌滤纸上切下叶片,再用无菌剪刀或解剖刀将叶片剪(切)成0.5~1cm的小块,叶面朝上,.分别接种于诱导培养基中,其在皿中的放置密度以相互之间间隔1~1.5cm为宜。约经2~3周培养,即可见在外植体表面形成很多愈伤组织。

2.2.2丛生芽的诱导

芽诱导培养基配方为:MS+6-BA0.3~0.5mg/L,pH值5.8。将带有愈伤组织的外植体转入芽诱导培养基中,诱导其产生芽。约经3~4周培养,即可从愈伤组织上产生许多不定芽。由于芽拥挤在一起呈丛生状,所以称为丛生芽。将丛生芽中的大芽取下,放于同一种培养基上,或再转移至MS+6-BA0.1mg/L+NAA0.01~0.05mg/L的壮苗培养基上,即可长成较大的健壮试管苗。

2.2.3诱导生根

生根培养基配方为:1/2MS+IAA0.3~0.5mg/L+IBA0.01~0.03mg/L+蔗糖20~25g/L+琼脂5.5g/L,pH值5.8。将健壮无根苗从芽再生培养基或壮苗培养基中取出,转移至生根培养基中培养,诱导其生根。3~4周后即可移栽。

三移栽

将培养好的已生根桔梗苗的瓶口打开,在室温并有散射光照的条件下炼苗3~5d.提高小苗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炼苗期间应随时观察瓶内有无杂菌产生,如发现生长杂菌应及时移栽;如无杂菌则可适当延长炼苗时间,以提高小苗质量确保其具有较高的成活率。炼苗过程中由于三角瓶内的水分不断蒸发,使培养基变得越来越硬,幼苗也会越来越健壮。在移栽的前一天可向三角瓶内加入适量自来水,可使培养基变软,有利于从中取出幼苗而不会造成对根的损伤。

小苗取出以后,将带根苗放入清水中,用柔软毛刷小心清除根部附着的琼脂,清除时应尽量彻底,以防日后诱发杂菌。小苗洗净后,及时移栽至预先已消毒的生长基质中,置遮荫温室中培养,注意经常喷雾状水保湿,同时结合喷水每周喷1~2次;1/2MS营养液,至长出新根为止。此时可将长有新根的桔梗苗逐渐移至土壤中栽培。由试管苗移栽至温室中的生长基质,是组织培养转入大田生产的过渡阶段,也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应特别重视,尽量采取措施满足这一阶段必需的环境条件,这样才能真正提高生产效益和经济效益。

编者按:本文来自刘振祥,廖旭辉主编,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由小编整理发布,如有不妥,敬请告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zz/67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