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人感冒案二则

外感咳嗽、发烧、声音嘶哑等等,就应该用清热解毒的蒲地蓝、抗菌消炎的头孢、罗红霉素吗?

其实,外感病有时并非纯为实证,也并非都能用上面这些药治疗!否则,干医生这行就太容易了。

风一吹就感冒的小宝贝

马儿,男,3岁。

年4月15日10:46初诊。

患儿于2天前汗出受风,出现鼻流浊涕,黄白相间,现精神可,食纳可,大便头干后调。考虑感受风寒化热,银翘散化裁3付,水冲服,每日一付。

年4月6日二诊。鼻涕减,有鼻痂,咳嗽为主,精神可食纳可,面色舌象及大便情况如前,以上方3付继服,药后病症痊愈。

年4月15日三诊。

距离上次感冒不到1周,患儿又于昨日因受风后出现流鼻涕,偶尔有咳嗽,干咳无痰,食纳可,大便头干后调,查其精神可,面色淡白少华,手尚温,咽不红,扁桃腺3度大,不红,无脓点;舌淡苔薄白而润,指脉淡红。

患儿不耐风寒,半月之间两度感冒,结合其四诊所得,故其证当属气虚感冒,治疗宜益气解表。

方用参苏饮加减:紫苏叶6g,金银花10g,炒苦杏仁5g,炒僵蚕5g,荆芥5g,防风5g,半夏5g,陈皮5g,前胡5g,茯苓5g,人参3g,生甘草3g,桔梗4g,连翘5g,共3付,水冲服,每日1付。

年4月18日复诊。

鼻涕显减,偶尔咳嗽,食纳精神可,面色淡白少华,咽不红,舌淡胖苔薄白而润。继以上方加减3付巩固,药尽病愈。

体会

虚人感冒,在临床上相对比较少见。本案患儿平素容易感冒,每次感冒后,除表现有流涕咳嗽等外感症状外,始终表现为面色淡白少华,舌质淡胖,咽不红,大便头干后调,此乃本有脾肺气虚,不能抗御外邪之表现。故改弦更张,使用参苏饮化裁治疗,扶正祛邪,幸而得以获效。

雪上霜,贫血偏偏嗓子哑

郑某,女,40岁。

年3月11日初诊。

主诉:咳嗽咽痛,声音沙哑2周。

现病史:两周前感冒后出现发烧畏寒,浑身疼痛,咳嗽流涕、打喷嚏,自服“感康、肺力克、蒲地蓝”等,后在某诊所给“头孢、半夏颗粒、罗红霉素”等药后,症状有所减轻,但仍咳嗽频频,咽喉疼痛,声音嘶哑等,遂转求中医治疗。既往患贫血多年,昨日在我院内科急诊科化验血常规示:白细胞3.11(4-10×/L),红细胞数目3.46(3.5-5.5×/L),血红蛋白75(-×/L)。

现声哑咽痛,咳嗽白痰量少,容易咳出,夜尿2-3次,食纳差;面色淡白,虚浮少华,咽喉色淡,扁桃体无肿大及脓点,唇甲色淡,舌淡白胖,苔薄白腻,脉濡弱。

辨证属风寒外犯,气虚邪恋,治宜益气祛风,化痰止咳,方用参苏饮加味(免煎颗粒):

党参5g,半夏10g,薄荷10g,前胡10g,芦根30g,射干10g,苏叶10g,茯苓10g,陈皮10g,桔梗10g,射干10g,杏仁10g,僵蚕10g,蝉蜕6g,甘草10g,3付,开水冲服,每日1剂,1剂分2次。

年3月15日复诊,自诉咽痛止,声音畅亮,咳嗽减,略有咽痒,食纳增,二便调。效不更方,乃以上方加减4付,继服。随访,药尽病愈。

体会

本案患者久患贫血,面白少华,唇甲色淡,为气血不足于内之征;初起风寒外犯,故见恶寒发热,身痛咳嗽流涕之症,后因治疗失当,正气抗邪无力,邪气留而不去,阻于气道,故致咽喉不利,肺失宣降,津聚为痰,而见咳痰稀白,咽痛声沙。

此时,本当益气解表,达邪外出,则肺气宣降得复,诸症自愈。而患者却服用了性质偏于寒凉的中成药以及抗菌消炎等药物治疗,使风寒邪气愈加冰伏闭结,久治乏效。

综其脉症,总属于本虚标实,以气血不足为本,风寒闭结气道,肺失宣降为标。故选参苏饮益气解表,理气化痰,加射干、薄荷、杏仁、僵蚕等以加强利咽止痛、止咳化痰之功。药证相合,故能取效于反掌。

参苏饮,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虚人外感风寒,内有痰湿的常用方。主要适用于老人、儿童、产后及久病等之人,若见其有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头痛,胸脘满闷,咳嗽痰白,气短懒言,倦怠无力,苔白,脉弱等症,就有使用本方的机会。

文字原创中医李宁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pc/10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