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基本药物临床应用指南内科用药之泻下
第三节泻下剂润肠通便10.麻仁润肠丸(软胶囊) 火麻仁、大黄、苦杏仁(去皮炒)、白芍、陈皮、木香。 润肠通便。用于肠胃积热,胸腹胀满,大便秘结。 方中以质润多脂的火麻仁润肠通便,为君药。大黄攻积泻下,更取苦杏仁、白芍,一则益阴增液以润肠通便,使腑气通,津液行;二则甘润可减缓大黄攻伐之力,使泻下而不伤正,共为臣药。再以陈皮、木香调中宣滞,加强降泄通便之力,共为佐药。诸药相合,共奏润肠通便之功。 便秘胃肠积热所致大便秘结,胸腹胀满,口苦,尿黄,舌红苔黄或黄燥,脉滑数;习惯性便秘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通便、促进肠运动等作用。 少数患者服用本品软胶囊后出现腹痛。 1.孕妇禁用。 2.严重气质性病变引起的排便困难,如结肠癌,严重的肠道憩窒,肠梗阻及炎症性肠病等禁用。 1.虚寒性便秘不宜用。 2.月经期慎用。 .忌食生冷、油腻、辛辣食物。 4.有慢性病史者、小儿及年老体虚者不宜长期服用。 5.服药后大便次数过多,大便偏稀,可酌情减量或停服。 丸剂:口服。一次1~2丸,一日2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8粒,一日2次,年老、体弱者酌情减量使用。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6g。 软胶囊剂:每粒装0.5g。 第四节清热剂一、清热泻火11.黄连上清丸(颗粒、胶囊、片)黄连、黄芩、黄柏(酒炒)、石膏、栀子(姜制)、大黄(酒制)、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炒)、川芎、防风、薄荷、旋覆花、桔梗、甘草。 散风清热,泻火止痛。用于风热上攻、肺胃热盛所致的头晕目眩、暴发火眼、牙齿疼痛、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耳痛耳鸣、大便秘结、小便短赤。 方中黄连、黄芩、黄柏、石膏清热泻火,燥湿解毒;栀子、大黄清热凉血解毒并可引热毒从二便而出,共为君药。连翘、菊花、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川芎、防风、薄荷疏散风热,共为臣药。佐以旋覆花下气行水;桔梗清热利咽排脓,载药上行。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诸药合用,散风清热,泻火止痛,上通下行,使火热随之而解。 1.暴风客热因风热上攻,肺胃热盛,引动肝火上蒸头目所致,症见眼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2.聤耳因风热邪毒上犯,并肺胃热盛,毒热结聚,循经上蒸耳窍,气血相搏,化腐成脓所致,症见急剧发作,耳痛显著,眩晕流脓,重听耳鸣,头痛发热,鼻塞流涕,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急性化脓性中耳炎见上述证候者。 .口疮因风热邪毒内侵,或肺胃热盛,循经上攻于口所致,症见口腔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热口臭,身痛不适,口干口渴,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浮滑数;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4.牙宣因肺胃火盛,风热内侵,火热蕴郁,循经上蒸于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黏,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5.尽牙痈因风热邪毒侵袭,并有肺胃火盛,蕴热化火结毒,循经郁结牙龈冠周所致,症见冠周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口渴口干,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6.喉痹因风热邪毒内侵,并肺胃热盛,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解热、抗炎、镇痛及通便等作用。 服用本品有发生急性肝损害不良反应的报道。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本品清实热火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刺激等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丸剂:口服。水丸或水蜜丸一次~6g,大蜜丸一次1-2丸,一日2次。 颗粒剂:口服。一次2g,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6片,一日2次。 丸剂:水丸每袋装6g;水蜜丸每40丸重g;大蜜丸每丸重6g。 颗粒剂:每袋装2g。 胶囊剂:每粒装0.g。 片剂:每片重0.g(薄膜衣片)。 12.牛黄解毒丸(胶囊、软胶囊、片)人工牛黄、石膏、黄芩、大黄、雄黄、冰片、桔梗、甘草。 清热解毒。用于火热内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口舌生疮,目赤肿痛。 方中人工牛黄味苦气凉,入肝、心经,功善清心泻火解毒,为君药。生石膏味辛能散,气大寒可清胃泻火,除烦止渴,黄芩味苦气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大黄苦寒沉降,清热泻火,凉血解毒,泻下通便,开实火下行之途,共为臣药。雄黄、冰片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桔梗味苦辛,归肺经,宣肺利咽,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之效。 1.口疮因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疮,疼痛剧烈,或此起彼伏,反复发作,口干喜饮,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沉实有力;口腔炎、口腔溃疡见上述证候者。 2.牙痛因三焦火盛所致的牙龈红肿疼痛,发热,甚则牵引头痛,日轻夜重,口渴引饮,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面颊红肿,颌下瘰疬疼痛,苔黄,脉滑数有力;急性牙周炎、牙龈炎见上述证候者。 .急喉痹因火毒内盛,火热上攻所致的咽痛红肿,壮热烦渴,大便秘结,腹胀胸满,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滑数有力;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抗炎、解热、镇痛等作用。 服用牛黄解毒片后有发生药疹、过敏性休克、肝脏损害、砷中毒等不良反应的报道。 1.孕妇禁用。 2.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阴虚火旺所致口疮、牙痛、喉痹者不宜用。 2.本品苦寒泄降,脾胃虚弱者慎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4.因方中含有雄黄,故不宜过量、久服。 5.忌烟、酒及辛辣、油腻食物。 6.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滋补性中药。 丸剂:口服。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水丸一次2g,一日次。 胶囊剂:口服。小粒一次粒;大粒一次2粒,一日2~次。 软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小片一次片,大片一次2片,一日2~次。 丸剂:大蜜丸每丸重g。 胶囊剂:每粒(1)0.g(小粒);(2)0.4g(大粒)。 软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1)0.g(小片);(2)0.6g(大片)。 1.牛黄上清丸(胶囊、片)人工牛黄、菊花、连翘、荆芥穗、白芷、薄荷、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石膏、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冰片、桔梗、甘草。 清热泻火,散风止痛。用于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的头痛眩晕、目赤耳鸣、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大便燥结。 方中人工牛黄性凉,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痛,为清热解毒之佳品,故为君药。菊花、连翘凉散风热,清热解毒;荆芥穗、白芷解表散风,消肿止痛;薄荷疏风清热,利咽解毒,诸药均有发散火邪之能,有“火郁发之”之意,故为臣药。黄芩、黄连、黄柏、大黄、栀子苦寒清热燥湿,解毒泻火,凉血消肿,能够清泻三焦实火;石膏清解阳明经实热火邪;赤芍、地黄、当归、川芎凉血活血,上行头目,祛风止痛;冰片疏散郁火,通关开窍,清利咽喉,聪耳明目,以助清上焦热邪,透发火郁,以为佐药。桔梗轻清上浮,载药上行;甘草调和诸药,共为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泻火,散风止痛之功。 1.头痛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头痛,伴有头晕,面红目赤,口干口苦;原发性高血压、血管神经性头痛见上述证候者。 2.眩晕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所致,症见眩晕,面红,目赤,耳鸣,耳聋;原发性高血压见上述证候者。 .暴风客热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引动肝火,上犯头目所致,眼内刺痒交作,羞明流泪,眵多,白睛红赤,头痛身热,口渴尿赤,舌苔黄,脉浮数;急性结膜炎见上述证候者。 4.喉痹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相结,循经上蒸咽喉所致,症见咽喉红肿疼痛,头痛,身热,尿黄,便干,舌苔黄,脉弦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5.口疮、口糜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蕴热生火产毒,结聚口腔而致,症见黏膜充血发红,水肿破溃,渗出疼痛,口干口渴,身痛乏力,便干尿黄,舌红苔黄,脉弦洪数;急性口炎、复发性口疮见上述证候者。 6.牙宣因热毒内盛,风火上攻,火热相搏,蕴结上犯牙龈所致,症见牙龈红肿,出血渗出疼痛,口干口渴,口臭口热,便秘,尿黄,舌苔黄,脉浮弦数;急性牙龈(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7.牙痈因热毒内盛,复感风火上攻,蕴热化火结毒,循经至冠周牙龈,症见牙龈充血肿胀,渗出化脓,疼痛剧烈,口热口臭,张口可受限,便秘,尿黄,舌苔黄厚,脉弦实数;急性智齿冠周炎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镇痛、抗炎、通便和解热的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药疹及过敏性休克不良反应的报道。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阴虚火旺所致的头痛眩晕,牙痛咽痛不宜用。 2.孕妇慎服。 .本品寒凉,易伤胃气,小儿、年老体弱、大便溏软者慎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食物。 5.不宜在服药期间同时服用温补性中成药。 6.用本品治疗喉痹,口疮,口糜,牙宣,牙痈时,可配合使用外用药物,以增强疗效。 7.注意保持口腔清洁卫生,经常漱口,以减少邪毒滞留。 丸剂:口服。水丸一次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胶囊剂:口服。一次粒,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2次。 丸剂:水丸每16粒重g;大蜜丸每丸重6g。 胶囊剂:每粒装0.g。 片剂:每片重0.25g。 二、清热解毒14.双黄连合剂(颗粒、胶囊、片)金银花、黄芩、连翘。 疏风解表,清热解毒。用于外感风热所致的感冒,症见发热、咳嗽、咽痛。 方中金银花性味甘寒,芳香疏散,善散肺经热邪,又可清解心胃之热毒,为辛凉解表、清热解毒之良药,故为君药。黄芩苦寒,长于清肺热与上焦实火,并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连翘味苦,性微寒,既能清热解毒,又能透表达邪,长于清心火而散上焦之热,二药共为臣药。全方配合,药少而力专,共奏疏风解表、清热解毒之功。 感冒因外感风热所致发热、微恶风、汗泄不畅、头胀痛、鼻塞流黄浊涕、咳嗽、舌红苔薄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链球菌、大肠杆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流感病毒亚甲1型、流感病毒亚甲型、流感病毒A1、流感病毒A、腺病毒型、呼吸道合胞病毒等)作用。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皮肤瘙痒、皮疹不良反应的报道。 对本品过敏者禁用。 1.本品苦寒,易伤胃气,脾胃虚寒者慎服。 2.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喉痒咳嗽者不宜用。 .过敏体质者慎用。 4.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合剂:口服。一次10ml,一日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颗粒剂:口服或开水冲服。无糖颗粒:一次5g,一日次,6个月以下,一次1.0~1.5g,6个月至1岁,一次1.5~2.0g,1岁至岁,一次2.0~2.5g,岁以上儿童酌量或遵医嘱。含糖颗粒,服用量加倍。 胶囊剂:口服。一次4粒,一日次;儿童酌减或遵医嘱。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次;小儿酌减或遵医嘱。 合剂:每瓶装ml。 颗粒剂:每袋装5g(1)无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60g);(2)含糖颗粒(相当于原药材0g)。 胶囊剂:每粒装0.4g。 片剂:每片重0.5g。 15.银黄颗粒(片)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 清热疏风,利咽解毒。用于外感风热、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干、咽痛、喉核肿大、口渴、发热;急慢性扁桃体炎、急慢性咽炎、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金银花性寒泄降,为花主散,功善清热解毒,又兼疏风散热,透散表邪,为主药。黄芩味苦气寒,既除上焦湿热火毒,又清肺热、泻肺火,为辅药。二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疏风散热之效。 1.急、慢乳蛾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喉疼痛剧烈,咽痛连及耳根及颌下,吞咽困难,喉核红肿较甚,表面有黄白色脓点,或连成伪膜,高热,渴饮,口臭,舌质红赤,苔黄厚,脉洪大而数;急、慢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慢喉痹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肺胃热盛所致,症见咽部红肿,疼痛较剧,发热较高,口干,大便秘结,小便黄,舌赤,苔黄,脉洪数;急、慢性喉炎见上述证候者。 .感冒由外感风热,邪热入里化热,肺胃热盛所致,症见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咳嗽,痰黏或黄,咽燥,或咽喉红肿疼痛,鼻塞,流黄浊涕,口渴欲饮,舌苔黄,脉浮数;上呼吸道感染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抗细菌毒素、抗过敏、抗炎作用。 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本品清热解毒,阴虚火旺者慎用。 2.本品苦寒,脾气虚寒,大便溏者慎用。 .服药期间忌辛辣、鱼腥食物。 颗粒剂:开水冲服。一次4-8g,一日2次。 片剂:口服。一次2~4片,一日4次。 颗粒剂:每袋装4g。 片剂:每片重0.25g。 16.板蓝根颗粒板蓝根。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用于肺胃热盛所致的咽喉肿痛、口咽干燥、腮部肿胀;急性扁桃体炎、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板蓝根性味苦寒,苦能泄降,寒能清热,本品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之功能。火毒内蕴,肺胃热盛所致急喉痹、急乳蛾,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的痄腮、咽喉肿痛皆可用之。 1.急喉痹因火毒炽盛,上灼于咽而致咽部红肿、疼痛,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急性咽炎见上述证候者。 2.急乳蛾因肺胃热毒壅盛,上蒸喉核而致喉核红肿、疼痛剧烈、或化脓,吞咽困难,发热,舌红,苔黄,脉数;急性扁桃体炎见上述证候者。 .痄腮因瘟疫时毒,热毒蕴结所致发热、腮部肿胀,舌红,苔黄,脉数;急性腮腺炎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抗炎、抗内毒素、抗病原微生物(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和肝炎病毒、流感病毒、腮腺炎病毒、乙型脑炎病毒等)作用。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风寒感冒,表现为恶寒重,发热轻,无汗,鼻塞流清涕,口不渴,咳吐稀白痰者不宜用。 2.阴虚火旺之喉痹、乳蛾者不宜用。 .忌烟酒及辛辣、生冷、油腻食物。 开水冲服。一次5~10g(含糖型),或一次~16g(无糖型),一日~4次。 颗粒剂:含糖型每袋装(1)5g;(2)10g。无糖型每袋装g。 三、清肝解毒17.护肝片(胶囊、颗粒)柴胡、茵陈、板蓝根、猪胆粉、绿豆、五味子。 疏肝理气,健脾消食。具有降低转氨酶作用。用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等。 方中柴胡苦辛微寒,疏肝理气,解郁止痛。茵陈苦辛微寒,清热除湿,利胆退黄。板蓝根、猪胆粉、绿豆均能清热解毒,绿豆且可健脾和中。五味子健脾益气,护肝降酶。诸药合用,共奏疏肝健脾,清热解毒,保肝降酶之功。 1.胁痛因肝郁脾虚,情志不遂,郁热夹毒所致两胁串痛,舌苔黄,脉弦;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2.黄疸因肝胆湿毒蕴结所致身目发黄,尿黄,舌苔黄腻,脉滑数;急、慢性肝病见上述证候者。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本品药性偏寒,脾胃虚寒者不宜用。 2.本品降酶时,一般疗程为一个月,在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又称谷丙转氨酶(GPT)指标下降时应注意血清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又称谷草转氨酶(GOT)是否下降,并全面观察肝功能及相应体征是否好转,以免延误病情。 .如果肝功能全面好转,需停用本药品时应递减剂量,不宜骤停,以免ALT反跳。 4.重症肝炎、肝衰竭及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不宜用。 5.服药期间应绝对戒酒。 片剂:口服。一次4片,一日次。 胶囊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4粒,一日次。 颗粒剂:用温开水送服。一次2g,一日次。 片剂:薄膜衣片每片重0.6g。 胶囊剂:每粒装0.5g。 颗粒剂:每袋装2g。 四、清热祛湿18.茵栀黄颗粒(口服液)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 清热解毒,利湿退黄。用于肝胆湿热所致的黄疸,症见面目悉黄、胸胁胀痛、恶心呕吐、小便黄赤;急、慢性肝炎见上述证候者。 方中茵陈味苦微寒,清热利湿,利胆退黄,为治疗黄疸之要药,故为君药。栀子苦寒,清三焦火邪,除肝胆湿热而退黄,为臣药。黄芩苦寒,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利胆退黄;金银花甘寒,清热凉血解毒,共为佐使药。诸药合用,共奏清热解毒,利湿退黄之功。 黄疸因湿热瘀毒蕴结肝胆,胆汁外溢所致,症见身目悉黄,黄色鲜亮,发热,胸闷,胁痛,恶心呕吐,口苦,二便不畅,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急性肝胆病,慢性肝胆病急性发作期见上述证候者。 本品有保肝及抗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等)作用。 目前尚未检索到不良反应报道。 无特殊禁忌。 1.寒湿所发黄疸,症见黄色晦暗,肢凉怕冷,大便溏泄者不宜用。 2.本品不宜用于肝衰竭的黄疸,梗阻性黄疸以及残留黄疸。 .自身免疫性肝炎、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的黄疸应慎用。 4.妊娠及哺乳期妇女慎用。 颗粒剂:口服。一次g,一日次。 口服液:口服。一次10ml,一日次。 颗粒剂:每袋装g。 口服液:每支装10ml(含黄芩苷0.4g)。 19.复方黄连素片木香、吴茱萸、白芍、盐酸小檗碱。 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用于大肠湿热,赤白下痢,里急后重或暴注下泻,肛门灼热;肠炎、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本方为中西合方制剂,方中木香行气止痛,吴茱萸温中燥湿止泻,白芍养血和血,缓急止痛。盐酸小檗碱有较强的抑菌作用,用于多种肠道细菌感染。诸药合用,共奏清热燥湿,行气止痛,止痢止泻之效。 1.痢疾因饮食不洁,大肠湿热所致腹泻,脓血样大便,里急后重,腹痛,恶心,呕吐,发热;痢疾见上述证候者。 2.泄泻因大肠湿热所致大便稀软,甚则如稀水样,次数明显增加,气味酸腐臭,或完谷不化,伴腹痛,恶心呕吐,不思饮食,口干渴;肠炎见上述证候者。 服用本品后有发生过敏反应的报道。 溶出性贫血及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者禁用。 1.本品苦寒,虚寒性泻痢者慎用。 2.妊娠期慎用。 .本品不可过服、久服。 4.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5.含鞣质的中药与盐酸小檗碱合用后,生成难溶性鞣酸盐沉淀降低疗效。 6.严重脱水者,则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口服。一次4片,一日次。 片剂:每片含盐酸小檗碱0mg。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lingmaom.com/jgjg/88.html
- 上一篇文章: 每日一方血府逐瘀汤加减临床应用
- 下一篇文章: 咽炎病,治一个好一个给需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