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院有哪些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统的耐寒名贵药材有冬虫夏草、人参、天麻、藏红花、雪莲花等,百草园中有约种药用植物,又有哪些耐寒的中草药呢?

今天我们来了解了解百草园中的耐寒中草药。

百草园耐寒的药用植物有大黄、柴胡、北沙参、射干、王不留、红花、白芷、远志、桔梗、甘草、黄芩、旱半夏、桔梗、白术等,这些中草药品种在冬季寒冷上冻前就可以种,相比春天种的好处是发芽早,有利增产或成熟。

现主要说说以下几种耐寒中草药:

一、防风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草园—防风实景照片)

防风最早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草部上品。

李时珍释名曰:“防者,御也。其攻疗风最要,故名。”《本草经疏》言其“治风通用。”故名防风。

年1月底、2月初在国家卫健委发布的第四、五版《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炎诊疗方案》,均推荐防风通圣丸等中成药为主的治疗方案。

防风,别名铜芸、回云、回草、百枝、百种等,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是我国常用中药材之一,为常用大宗药材。

喜阳光充足和凉爽气候,耐寒,耐干旱,忌过湿和雨涝,主产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山西、内蒙古、云南等地,以黑龙江产量最大,且品质优良。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草园—防风实景照片)

防风株高30~cm,主根粗长,表面淡棕色,散生凸出皮孔。茎单枝,自立,二岐分支。叶片三角状,二回或近三回羽状分列,裂片条形至披针形,顶端2~3裂,先端渐尖,全缘。花白色,复伞状花序,顶生。果长卵形,具疣起。花期5~7月,果期6~8月。

以根茎入药,春、秋二季采挖未抽花茎植株的根,除去须根及泥沙,晒干,呈长圆锥形或长圆柱形。味辛、甘,性微温。

《本草纲目》:“三十六般风,去上焦风邪,头目滞气,经络留湿,一身骨节痛。除风去湿仙药。”《本经》言其“主大风头眩痛,恶风,风邪,目盲无所见,风行周身,骨节疼痹。”都指的是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的功效。

被列入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的防风通圣丸,原方由防风、川芎、当归、芍药、大黄、薄荷、麻黄、连翘、芒硝、石膏、黄芩、桔梗、滑石、甘草、荆芥、白术、栀子、生姜等18味中药组成。防风通圣散是金元四大家之首,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的著作《黄帝素问宣明方论》卷三“风门”中的一首方剂,为表里双解之剂,从而达到疏风解表,泻热通便之效。主治外感风邪,内有蕴热,表里皆实之证。

由于防风在临床上疗效显著,用量不断增加并且出口韩国、日本及东南亚各国等。

二、大黄

大黄为蓼科大黄属(Rheum),多年生草本植物,喜冷凉气候,耐寒,忌高温,分布在亚洲温带及亚热带的高寒山区。我国有40种左右,野生的大黄主要产在我国西部、西南海拔m左右的高寒山区。

入药有三种:掌叶大黄(R.palmatum)、次为唐古特大黄即鸡爪大黄(R.palmatumvar.tanguticum)和药用大黄(R.officinale)。

1

药用大黄

蓼科大黄属高大草本,高1.5-2米,根及根状茎粗壮,内部黄色。

2

掌叶大黄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草园—掌叶大黄实景照片)

又名葵叶大黄,产自甘肃、四川、青海、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等省区。生于海拔1-米山坡或山谷湿地

3

鸡爪大黄

又名唐古特大黄,产自甘肃、青海及青海与西藏交界一带。生于海拔-米高山沟谷中。

大黄非常耐寒,生于山地林缘或草坡,野生或栽培,适宜年平均气温约10℃,年降水量mm,相对湿度50-70%,无霜期90-天的气候。

大黄根茎粗壮,茎直立,中空,光滑无毛,基生叶大,茎生叶较小,托叶鞘筒状,花序大圆锥状,花紫红色或带红紫色,花期6-7月,果期7-8月。大黄以根及根状茎入药,色黄根粗,有粘液,味苦,气清香,性寒,入胃、脾、肝经,入药功效卓著,有药中“将军”之美誉,被列为中药十大元帅之一。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气味苦寒,无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胃肠,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脏。《本草乘雅》曰:“大黄称将军。将军者,所以行君令、戡祸乱、拓土地者也”。产于四川的药用大黄品质上佳,被称为“川军”;因大黄在去除掉表皮后,根茎上可见白色网状纹理,故又别称为“锦纹”或“锦文”。

大黄的攻毒泻下的作用非常显著,“锦纹将军夜渡关”,指适用患者服食大黄后于睡梦中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药到病除。

大黄在临床主要应用于大便燥结、积滞泻痢、产后瘀滞腹痛、月经不通,以及跌打伤痛等症。研末外用有清热解毒的作用,可作为烫伤及热毒疮疡的外敷药,配伍白芷研末外敷,可治疗痤疮。

三、甘草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草园—甘草实景照片)

甘草,为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首载于《本经》。

甘草具有喜光、耐旱,耐盐碱和耐寒的特性,喜光照充足、降雨量较少、夏季酷热、冬季严寒、昼夜温差大的生态环境,分布东北、西北、华北等地,主产内蒙古、甘肃,是中药材中第一位的大宗中药材。

(北京世界园艺博览会百草园—甘草实景照片)

甘草,高约30~厘米,根茎圆柱状,味甜,主根甚长,粗大,外皮红褐色至暗褐色。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开淡紫堇色,花期6~7月,果期7~9月,种子2~8粒,扁圆形或稍肾形。以根和根状茎入药,秋季采挖,除去残茎,按粗细分别晒干。

甘草作为人们颇为熟悉的中药,有“国老”之称。

在《本经》中“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五脏六腑,说明其使用范围极广。甘草,甘平,归心肺脾胃经,《药性论》载之“补益五脏”,《日华子本草》以之“补五劳七伤,(治)一切虚损”,甘草具有健脾益气、生血、清热解毒、缓急止痛、化痰止咳、益气复脉、调和药性、缓解药品毒性的作用。

甘草的性味决定了在所有的常用中药当中,它的使用频率是最高的,众多中药方剂都需要用到甘草,故又有有“药王之王”和“十方九草”之称。

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用甘草泡水喝,是因为甘草是一味很好的利咽喉、止疼痛的草药。在医圣张仲景的著作《伤寒论》中有这样的记载,“少阴病二三日,咽痛者,可与甘草汤”,若出现咽喉疼痛且属于中医认为的少阴病时,可服用甘草水来治疗。

甘草除药用外,还可作为天然牧草,在其他领域也有很多新的开发,如在保健品、调料、食品、化工原料上广泛使用。

尚有以下向属植物亦入药用:

1.光果甘草GlycyrrhizaglabraL.,又名:欧甘草,分布于新疆。根成分与甘草相似。

2.胀果甘草GlycyrrhizainflataBatal.,其特征小叶3~5片,稀达7片,下面中脉无毛。分布于新疆及甘肃西北部。

3.黄甘草GlycyrrhizakanscensisChangetPang,mss.,其特征茎上部被微毛或近无毛。分布于甘肃及新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jgjg/65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