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代表团重要讲
阿旗坚决打好全面小康“三大攻坚战” 年初以来,阿旗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积极谋划、全面部署、认真落实,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为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奠定坚实基础。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 以不发生区域性系统性风险为底线,阿旗不断提高思想认识、增强防控能力,成立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金融风险领导小组,详细制定政府债务化解方案和年政府债务化解实施计划,计划用四年时间将政府综合债务率降至79.7%,达到国家规定的合理水平。今年,通过加强国有资产管理、盘活国有资产、处置闲置资产等多种形式筹措节约资金,预计化解债务16.8亿元,现已累计化解债务4.19亿元。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阿旗坚持以脱贫攻坚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突出精准施策、强化责任落实,全面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 确定集中攻坚和巩固提高“两步走”战略,年计划减贫人,重点贫困村出列26个;年计划减贫人,重点贫困村出列23个,实现国贫县脱贫摘帽;年解决临时性返贫人口脱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年初以来,先后制定出台《脱贫攻坚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年)》《全旗脱贫攻坚氛围营造、乡风文明建设、新闻宣传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进一步明确工作目标、夯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举措、强化工作保障。 坚持以“两不愁、三保障”为基本标准,按照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认真落实国家政策补贴、“三到村三到户”、互助资金到村、“点餐式”扶贫到户和上级教育扶贫政策,目前已基本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有保障”。在保障住房安全方面,加快危房改造步伐,计划10月底前全面完成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改任务,大力推进易地搬迁,年内将完成户移民搬迁任务。在保障基本医疗方面,每年为贫困人口进行一次免费体检,全面摸清贫困人口健康状况,分批分类开展救治,同时实行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开通绿色通道,进一步方便贫困人口就医。统筹推进人饮工程建设,准确掌握拟脱贫人口的饮水安全现状,采取一户一卡、一村一表、一乡一册的方式登记备案,形成脱贫人口饮水安全数据库,目前正进行实地核查工作。 率先在全市整合资金,启动7个扶贫产业园项目,撬动企业自筹资金15.73亿元,覆盖自年以来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实现牧区和农区贫困人口年均增收元以上、元以上。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 阿旗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抓好生态环保,成立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制定《阿鲁科尔沁旗污染防治攻坚战工作实施方案》,明确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在全旗范围集中人力物力,重点抓好水、大气、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沙分类施治,年初以来共完成退耕7.7万亩,京津风沙源治理完成乔木造林亩、重点区域绿化亩。紧紧围绕上级环保督查反馈意见,落实责任、对标整改、建档销号,解决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问题。截至目前,涉及全旗的26项中央、自治区层面盯办问题已完成整改9项,88项赤峰市级督查检查和旗级自查问题已完成整改18项。 记者:张启民张祥熙 脱贫攻坚带动体系建设推动——右旗旅游产业火了巴林草原5月中旬,巴林右旗翁根毛都沙漠旅游度假村开门迎客,来自巴林草原内外的游客进入沙漠景区,尽情享受沙滩、草地、湖泊景观,体验沙地射箭、沙地排球、滑沙以及骑乘沙地摩托、骆驼等。入夏以来,类似的宏张开业的旅游景区在全旗数不胜数,观巴林草原美景、品民族文化醇香、跨牧区生活马背、享喝酒吃肉口福,成了外地游客的向往。一年一度的夏季旅游热,在巴林草原开始升温。 作为蒙古族聚集区和畜牧业大旗,巴林右旗拥有底蕴深厚的蒙古族文化、特色独具的草原景观和热情好客的淳朴民风,辖区内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即巴林蒙古部落、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荣升十八景、辽庆州城、大板森林公园等历史文化遗址和景区景点星罗棋布,美不胜收。旗委、政府根据特色独具的旅游资源,下大力气印制民族文化“名片”,展示牧区特色美景。旗里结合旅游扶贫工作,将全旗旅游资源分布情况与贫困嘎查村及人口进行匹配和关联度分析,将贫困村及贫困户大发展模式确定为依托景区发展型、民族风情依托型、特色产业带动型、生态环境示范型等产品体系。这些体系顺应群众期盼,符合旅游发展和产业扶贫要求,加之干部群众齐心协力,以大项目、大景区发展带动乡村旅游发展形成气候。全旗有4个重点苏木镇、28个嘎查村列入全市“十三五”期间旅游发展规划,5个嘎查村经国家旅游局批准列入美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7个嘎查村被国家旅游局列入一对一扶贫计划建档立卡贫困村。 旅游产业发展与扶贫攻坚挂钩,加之政策扶持,使全旗旅游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旅游扶贫项目即巴林沙漠公园是一处以沙漠自然景观和蒙古族地域特色为主的综合性大型沙漠旅游景区,目前已完成投资万元、面积达亩的一期工程。该项目不仅使全旗旅游业提档升级,还使本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景区管理、建设和经营,有30余名农牧民在景区就业,年人均收入2万元;幸福之路苏木投资万元打造了阿力木图嘎查移民搬迁和美丽嘎查建设,建起统一住宅等模式旅游牧家乐69户,成立了乡村旅游合作社,社里办起奶食品作坊3处、加工风干牛羊肉的肉制品作坊2处。一个民族特色村寨,一跃成为全市乡村旅游示范村;荣升旅游专业合作社是全旗第一家旅游合作社,该社35户社员投资建成亩的坝上草原旅游点,与荣升十八景旅游区有机结合在一起,使整个旅游区锦上添花,游客激增。此外,格斯尔庙扩规翻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即赛罕乌拉自然保护区保护管理、二十万亩原生态草原保护性利用、红山文化旅游景点之一即那斯台聚落遗址保护等等,均使景区丹桂飘香,游客如织。 印制民族文化名片,展示巴林特色美景,依靠扶贫项目推动,实现旅游产业富民,是巴林右旗发展旅游业的“四步棋”。目前,该旗正全力扶持争创“中国精品民宿”“中国度假乡村”等特色乡村,让旅游业成为巴林草原支柱产业和朝阳产业。 记者:邵涌河吴可心于洪明 牛家营子镇中药材成为脱贫攻坚的源头活水5月的喀旗牛家营子镇,土地平旷,田野欢歌。走在牛家营子村平坦宽敞的田地里,一畦畦药田整齐排列。天空洒下蒙蒙细雨,如牛毛,似花针,密密地斜织着。偶尔微风刮过,能嗅到新翻的泥土气息。 走进牛家营子村12组药田,今年61岁的精准识别贫困户宫建华正在地里忙着播种。 宫建华是牛家营子村12组村民,因为孩子患病,丈夫失踪8年,自己年老体弱,无法从事体力劳动,被评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母子二人享受了低保。为了增加收入,宫建华种了3亩地桔梗,亩均收入达到元左右。 “因为家里困难,种药的时候,村委会、合作社和一些种药大户提供了很多帮助。没有钱买种子、化肥和浇地的时候,他们总是想办法先为我垫付,等啥时候卖药有钱了,再还给他们。真的谢谢党的好政策。”宫建华激动地说。 宫建华是牛家营子村贫困群众发展药材产业的一个代表。自脱贫攻坚工程实施以来,该村共识别贫困户16户32口人,在依托中药材产业带动贫困群众16户32口人脱贫的同时,带动周边贫困户39户50口人走上脱贫路,产业的辐射带动功能不断凸显。与此同时,该村还充分依托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群众增加劳务收入。据悉,该村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季节性用工高峰期每天达余人,正常时节用工达70余人。其中精准扶贫户60余人,每个月工资达元。 同行的牛家营子村党支部书记徐福东告诉记者,近年来该村不断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丰富中药材种植品种,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全村有耕地亩,其中水浇地4亩,山地和坡地3亩。近年来,依托坡地改造和引水上山项目,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余亩,其中北沙参亩,桔梗4亩,防风亩,其他品种亩,从而实现了药材种植全覆盖。全村每年中药材产值达到万元,亩均纯收入3余元。 与牛家营子村宫建华一样,该镇陈营子村10组村民潘艳玲也依托中药材产业走上了脱贫路。潘艳玲告诉记者,年,因为婆婆患宫颈癌,公公患脑血栓,家里生活困难,被评为精准识别贫困户。后来在招商局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潘艳玲不仅享受到健康扶贫政策,报销住院费用、送医送药等帮扶举措以及教育帮扶,还依托旗里提供的产业周转金,种了6.7亩中药材,家里收入显著增加。 “现在种药每年有2万多元收入,丈夫外出打工还有2万多元收入,虽然有病人治病需要花费很多医疗费,但家里的状况有了显著改善和提升,于年顺利脱贫。现在我对今后的日子越来越有信心了。” 一名名贫困群众依托中药材产业带动,稳步行走在脱贫攻坚路上,是该镇加大产业脱贫力度、增加产业发展后劲的生动记录。 近年来,牛家营子镇紧紧围绕中药材产业,通过扩大中药材种植面积,提供专业化种植技术、建设中药材市场等措施,让中药材产业成为该镇产业发展和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和发展支柱。年,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达7万亩,生产优质中蒙药材5.5万吨以上,药材产值达3.5亿元,药农亩均纯收入元以上,种药农户达余户。带动周边地区种植中药材3.5万亩,累计本地区中药材面积达10.5万亩以上。仅年,全镇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1万亩,脱贫88户人。 “年,我们将紧紧扭住产业脱贫不放松,坚持扩大中药材产业覆盖面。通过农户自主种植,代种、代管、代销等方式代替贫困户发展中药材产业,年内力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牛家营子镇党委书记李相春向记者说。 看着辛勤忙碌在药田里的一位位药农,看着洋溢在他们脸上的笑容,记者仿佛看到了药花开放满园芬芳的动人场景,仿佛看到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幸福生活的一个个瞬间。 记者:李富马文基 新媒体编辑:贾丽娟马雪妍 来源:赤峰日报 赞赏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dalingmaom.com/jgjg/2130.html
- 上一篇文章: 年种植什么中药材前景好宜久农业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