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夏天写到冬天,关于双抢的那些事儿
北京白癜风医院咨询 http://wapyyk.39.net/bj/zhuanke/89ac7.html 我们一家人分隔三地的那年我只有四岁。 哥哥转学到镇上的中心小学,住在二伯家,母亲带着年幼的弟弟妹妹住在外公外婆家,而我则跟着父亲去了他工作的城市,住在大伯家。 七岁那年夏天,我终于和亲爱的家人团聚,我们一起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一个青山绿水、风景秀丽的小山村。 明月别枝惊鹊 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 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 两三点雨山前 那一抹稻花香,是我心中永远抹不去的记忆。 忙碌的“双抢”季节,一般发生在夏季最炎热的阶段,也就是芒种和夏至前后。这个时候,好天气显得犹为重要,割稻和碾场以及晒谷,以“万里无云”为最好;但是秋种却需要雨天,下雨过后的三四天播种最为合适,播下去容易成活和出苗。 这是两个并不矛盾的农作需求,但天气并不总是善解人意。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庄稼人总结了许多预防和判断极端天气、并且巧妙用来为农业服务、最大限度降低极端天气对农业影响的做法。二十四节气的知识,就是一个典型的农作指南。 那些年还是一个需要上交公粮的年代,玉米和其它农作物很少,家家户户的一亩三分田就是他们的全部,很自然地就想起了“稻收无大小,一人一镰刀”、流金似火的七月。 风吹着窗户咯吱咯吱地响,村里的老人喃喃道:“又来台风了,很快就要下雨了。”所以,那时候台风约等于下雨。然而,割稻的季节,最怕是下雨,如果是风雨同行,那简直就是灾难。 那时,割稻季和暑假是无缝衔接的,刚刚放下期末考试的纸笔试卷,回家就挥起镰刀“龙口夺食”。夏天的早晨天亮得尤其早,一睁眼就能听到母亲在灶房劈柴、父亲在屋檐下“呲愣呲愣”磨镰刀的声音。吃过早饭,父亲担子上挑着全家人的午饭简餐,领着我们“雄赳赳气昂昂”奔赴战场。现在想来,割稻谷的感觉五个字足以概之:如芒在全身! 九点之前,稻谷还带着晨间露水的潮湿,没那么锋芒毕露,但是割起来也软软塌塌比较费劲。等到露水升华,稻梗变得干脆,伏在田间的我们就挥汗如雨了:背上是光芒渐盛的大太阳,面前是一眼望不到头的田陇,对树下阴凉的渴望战胜了丰收的喜悦,热烈盼望着中午快点到来,可以在树荫下吃午饭小憩一会儿。 傍晚,全家齐上阵将割好的稻谷担回谷场。肩上的担子在田间崎岖不平的路上摇摇晃晃,一路摇一路晃,将一天紧张劳作的疲劳洒在乡间的小路上。 然而,“谷在地里不要笑,收到屯里才可靠”。割稻只是通关打怪兽的第一步。等全部稻谷拉入谷场,水牛带着碌碡碾稻谷,碾过一遍翻一下,晒晒继续来。因为担心午后雷阵雨,这个时候午饭都顾不上吃,尽快碾完把谷粒攒成堆。如果谷子没碾完遇上下雨,这一年就要吃生芽谷子。 攒成堆的谷子里有谷糠,有谷粒,父亲母亲等风来,风来了就可以扬场,扬场完成后收粮装袋,到了这一步,落袋为安。 母亲常会感慨:心总算掉在肚子里了,这大抵是父母对生活的全部追求。长大了才明白,这“心安”亦是我对生活的全部追求。 那时候小孩子的眼里,最热闹的就是田间地头,割稻的,扬场的,拖拉机拉谷子的,堆稻桔梗垛的。大家的问候不约而同都是你家的收完了吗?堆稻桔梗垛可能是小孩子最喜欢参与的农活了,我们站在上面,玩得不亦乐乎。高高的稻桔梗垛垛起来,我们喜欢躺在上面,看着天空发呆,有萤火虫,有星星,有月亮。 插秧的时候,也要天蒙蒙亮就起床,早上清凉,是拔秧的好时机。清新的空气里夹杂着泥土的芬芳,田埂上的小草伸了伸懒腰,身上的露珠晶莹剔透,像一颗颗珍珠,在初升的太阳下闪耀着,不时滴落在奔走田埂上人们的脚背之上,透着一股沁心的凉。 秧田必须要水源充足,农田水利不发达的年代,一般都依池塘而做田,背阴潮湿恰恰也是蚂蟥的天堂。 日上三竿时,我们腰酸背疼,饥肠辘辘的从秧田里走上来,吸附在腿肚上的几条蚂蟥,已经滚圆滚圆了,一头粘连在腿肉里,还没有吸饱血,饱了就会自己滚落。小时候我最怕蚂蟥,被蛰一次要上田头站半天。 夏天的暴雨,来的突然迅猛,走的也快,很快天又放晴了。这时总觉得雨是来捣乱的,大人们又骂起了天。 终于雨后的凉爽经不住太阳的霸道,半下午左右,息风了,整个田野又像大蒸笼一样闷热不堪起来。 插秧的人们已经个个汗流浃背,草帽下的汗水顺着额头流到眼里,一阵刺辣,却也无法分出手来擦一把。人们将手里的秧苗掐分成一撮撮,快速地按进滚烫的泥巴里,弓腰有序的往后倒退着,一棵棵秧苗也就慢慢将水汪汪、白茫茫一片的水田装扮得郁郁葱葱起来。插秧是个技术活,插的不好不能成活,回头还要返工,所以父母一般都不让弟弟妹妹插,他们就只能抬抬秧苗,把秧苗往我们身后传递。 火红的太阳渐渐落下去,好像整天锋芒四射让它自己也不好意思,在这黄昏时分透出了些许温柔。天色渐怠,江边上挤满了人,洗脚的,洗农具的,牵牛喝水的,抬水的,洗菜的…… 记忆中的童年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跟着父亲母亲干过不少农活,去旱地种瓜种豆,种红薯木薯……晚稻收割完毕,就要开始翻地冬种,种一些可以储存很久的菜,比如火桶菜、白萝卜、红萝卜、土豆、芋头……有的过冬吃,有的晒成咸菜,留到青黄不接的时候吃。 下午放学后,和母亲一起去菜园翻地、种菜,淋菜。看着菜苗一点点长大,到端上餐桌,也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呢。 随着上学离家,开始住校,在田间地头的时光变得少了。后来现代农业机器的出现,减轻了父母的负担,再也没有上面的那些场景出现。时代的发展造就了一些独有的场景,就像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些民谣,书写的都是华夏大地的适时风景,有幸经历了一些。不管在城市作息多么的不规律,回到乡村,生物钟自动就调回来了,这个真是深有体会。感恩。 那些往事随同故乡一起,都渗入了记忆深处。 最后就以戴师傅的一首原创现代诗作为结尾吧。 粤北秧苗/戴一代 窗外洒满金光 原来春天己走远 朝北哦 不是回故乡 处心积虑想去见粮食的生长 又见粤北 山依然茁壮 闻到柚子树花开的芳香 河水清亮 小鱼像城市老人在溜弯 田大姐说疫情关我叼事 不影响我种地 还是一股泼辣脾气 不改往日的快言快语 开上她的摩的 搭上我 不是去春耕犁地 只为欣赏秧苗的生息 阡陌纵横 水色不成浩淼 没有蛙鸣 罕见白鹭翻飞的翅膀 满眼的秧苗 像婴儿的手 稚嫩又彷徨 风吹着秧苗 拂动了你漂亮的衣裳 比玫瑰干净 比牡丹单纯 不是传说的水性杨花 育于水 播于水 生长于水 你的姓氏也离不开水 一缕饮烟 住着呵护你的人 想起电视里说的精准扶贫 珠三角 北回归线 说远犹近 隔着一重天 谁发明的视频 让我捕捉 山的秀灵 雾的飘魂 伴上一曲钢琴 布谷鸟在欢快的啼鸣 天天咀嚼 秧苗的甘甜 梁宋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jiegenga.com/gcjg/6928.html
- 上一篇文章: 反复提醒村支书村主任取消农村就要开启新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